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 蔡永数
[导读] 语文作为小学生的母语学科,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与组织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蔡永数  
        龙港市第七小学   325802
        摘要:语文作为小学生的母语学科,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与组织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在实际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会让学生通过朗读完成对于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阅读素材内容,体会素材作者内心真实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教学

引言:在最新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本质,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为了能够达到此教学目的,小学生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接触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朗读展示出内心的真实世界,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数年参与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在查阅了大量朗读教学参考文献基础上撰写此文,文中总结了当下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全新的教学优化策略。
一、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产生冲突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活动时,一般只是将朗读作为课中环节或课前引导,没有将朗读教学活动的实际价值彰显出来,仍然采用应试教学方法,强制学生背诵课堂知识,了解阅读素材内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学习状态,接受知识的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气氛十分乏味,很容易让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认识到自身教学理念的落后,缺乏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将所有的学习压力直接给予学生,使得学生对朗读教学活动看作是学习任务的一种,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安排而进行朗读,并不是趋于兴趣进行朗读,最终导致朗读教学质量持续下降[1]。
(二)对朗读教学准备不充分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师都是通过考试去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与学习能力,考试成绩对于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再加之,中考以及高考不再允许学生留级备考,这就使得家长与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2]。而这对于学生朗读能力与朗读水平并不重视,对于朗读素材的准备质量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抽取朗读素材,让学生对于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很多教师朗读教学的态度更是敷衍,他们认为朗读是无法直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朗读,将朗读的时间放在背诵上,妄想通过背诵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对阅读素材进行深入理解,以此做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但是这么做恰恰只能达到反效果,不仅难以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读错音、读错字等问题,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对于朗读活动逐渐失去兴趣[3]。
二、针对当下教学活动开展的朗读教学改革策略
(一)提高朗读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发育并不完善,对于知识的认知不清晰,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放在学习上,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利用多样化的阅读素材,抓住学生学习注意力,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年龄认知,让朗读教学设计人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询问学生学习意见,对阅读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改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4]。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活动中,本章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歌题材的课文,教学的重点也在引导学生见朗读与仿写活动上。为了能够达到这个教学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在课下与学生对于诗歌题材的素材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己所听过或见过的诗歌内容,而后将学生所描绘的内容逐一记录下来。而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寻找学生所接触到的诗歌寻找出来,而后将其打印出来。在正式教学活动开始后,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纠正学生错误的诗歌读法,让学生能够了解生字正确的读音。而后,在学生完成基础诗歌朗读后,教师则可以拿出学生曾经提到的诗歌素材,并将其发给对应学生,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朗读,教师则需要鼓励学生利用字典去解决生字词问题,若学生查找不到,教师则可以提供相应的帮助。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互阅读素材与他人分享阅读内容,而后与其他同学一同开展阅读学习,朗读更多的诗歌内容[5]。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效朗读
        为了能够满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促使学生获得更加充分的朗读体验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设计之前,将课文中的知识加以凝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教学素材,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生朗读一篇文章时,很多学生只是按照字词的发音去阅读,不会对文章内容产生联系,只对文章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却缺乏对于文章内容的基本认知。只有让学生通过问题引导,才能促使学生提高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彰显出学生主体的学习地位[6]。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四年级《雪梅》语文教学活动中,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读文章内容,明白其中的诗意,学会取长补短的道理。为了能够到达到理想的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将文章内容分为六个问题,如“梅花是否能够在冬天开放?”“梅花报春彰显出了怎样的特性?”等等,而后,在正式教学活动开始后,教师需要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问题探究,小组成员在通过朗读完成本组问题探究后,可以有计划的尝试对于其他小组任务探究,以此来提高对于教材文章的理解范畴。在完成问题探究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的讨论,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而后对每一位学生的问题答案进行评价,评价内容需要具有较强的丰富性,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讲科学的优化意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之情。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朗读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充分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朗读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颖.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 小品文选刊:下, 2019, 000(011):P.1-1.
[2] 郑美红.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C]// 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2020, 000(005):143-144
[3] 赵旭红. 核心素养引领下农村小学语文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0(002):473.
[4] 廖凤珍. 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47):P.1-1.
[5] 张小柳. 心中有"人"读中有"人"——小学朗读教学中核心素养发展案例解析[J]. 教育界:基础教育, 2019, 000(006):P.114-115.
[6] 张昱.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9, 000(004):207.
蔡永数 ,1980,男,汉,浙江省龙港市,本科,二级,班主任,研究方向小学德育,小学语文,325802 ,龙港市第七小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