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
青海省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 816099
摘要:阅读作为人类精神世界活动的一种形式,通过品味文字艺术及其内容与情感塑造等,能够使人在精神境界与个人情感方面获得提高以及较好的培养。高中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文字识别能力、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基于当代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文本细读活动,并逐步养成文字阅读的习惯。在以往的阅读教学引导上,部分教师由于对该方面的教学引导工作认识不够全面、方法应用不当等原因,使得学生在高中语文课程的阅读活动中没有得到较好引导。因此,本文基于基本教学情况与现阶段学生文本细读的要求,从教育方法上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提供较好的文本细读指导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培养
一、引言
阅读能力作为人类具备的基础性能力之一,伴随文字的出现以及后续文字艺术体系的形成,体现出人类思维水平与情感方面的进步性。随着社会发展的推进,阅读能力包含的培养内容逐渐增多,如思维能力、文字艺术鉴赏能力、文字解读能力、文字应用能力以及情感上的共情能力,对于当代高中生文本细读能力的培养工作中,这些都属于重点关注项目。现阶段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标准的提高,在阅读教学方面,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革新,使学生通过较好的文本细读教学获得综合能力上提升。
二、重视技巧教学
(一)加强阅读技巧的教学
根据课文以及阅读材料的性质,教师需要加强学生阅读技巧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进行材料内容的剖析与解读。首先,教师可基于阅读材料的性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前的立意,如在古典诗词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意象进行诗词的内容解读,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并进行诗词意象概念的初步讲解,如通过什么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与意境,对于该方面的教学工作切入,可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情感基调与意象特点进行分析。
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中较为著名的艺术分支,在该方面的教学指导工作中,可以时学生逐步建立较好的文化观念,从故事人物的境遇、情感等方面的理解上,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指导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注重不同题材的阅读方法;在叙事性散文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遵循起因、经过、结果的研究顺序进行文章内容的解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结构,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从分层式的阅读解析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寓言故事或者神话故事的阅读教学上,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内容本身,从故事人物的行为与相关事件中总结出为人处世、对待事物道理,比如《我的母亲》与《卖白菜》的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事物发展与具体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并使学生从平常事物中进行思考、总结与升华文章主题。[1]
(二)加强阅读教学的分步解说
教学工作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事先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在开展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其次在制定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开展理论内容的讲解、示范,使学生能够在较好的引导模式下,逐步确立较好的学习观念与生物学研究态度。一般情况下,阅读材料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与结构,起承转合作为一种较为常用的写作手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将其以分步教学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对于内容与结构较为复杂的文章,教师可采用分步解说的形式,使学生分层进行文章内容的理解,以此提高文本阅读的辨析能力与解读能力。比如,在《林教头粉雪山神庙》的阅读教学工作中,教师指导学生从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步骤开展教学,即林冲为什么在山神庙发生了什么事件、这一因素是否间接影响其上梁山、事情的结果是什么?通过树状图分化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步骤中的关键点进行文章的阅读解析。最后,教师还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章解析的基础上深化主题,如从林冲的一系列遭遇与变故中,你学会了什么。由此引导学生在文章阅读基础上进行思考、总结。[2]
(三)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经过课外文章阅读的积累,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一定提升。[2]关于课外阅读材料与教材文章的阅读教学,可通过对比分析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在教材文章阅读的基础上对比课外阅读材料,从对比中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表达方式。此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在结合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整体阅读教学工作的实施模式。
结语: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上,文章赏析、细读与精读等方面的教学比重已经逐渐得到重视。在现阶段的文本细读指导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内容包含记叙文、古典诗词与科学性散文等,不同的文章类型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此突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郭爱华.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7:126.
[2]张惠玲.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研论丛,201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