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 汪雅萍
[导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于阅读的结果,忽略了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过程
        汪雅萍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初级中学        533300

        摘要: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于阅读的结果,忽略了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过程。由于缺乏思维训练,学生的阅读结果总是不能切中要点。阅读结果不理想导致学生缺乏阅读积极性。如果长期缺乏阅读引导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思维会与题目产生偏颇,缺乏学习积极性,将会进入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注重教育改革的今天,语文阅读中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彰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维能力,推陈出新,避免学生因思维能力不完善而产生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能力;教学;引导;评价

        阅读是学生掌握词汇量的过程,能够提升学生思考、审美等综合能力。在语文文字基础建立的初中阶段,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策略,开展切合课堂的思维训练,科学的引导学生思维能力,从根源出发解决学生阅读能力的不足。初中生思维存在高度可塑性,在创新及活跃度方面表现都非常积极。教师需激发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同时要加以引导,塑造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发展出优秀的鉴读能力。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教学中思维能力经常不被学生及教师所重视,尤其短期的思维训练可能无法得到快速的成绩正反馈。这样导致了学生对于思维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在明确了思维训练教学目标的当下,教师有时没有理解到阅读思维的重要性,导致对思维训练有所忽略。
(2)阅读思维培养训练力度较低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教授往往采取固定方法让学生生搬硬套,不切合具体文章情况。训练力度、方法不得当使得学生在获取思维能力上存在不足,无法解决疑惑,无法结合实际的灵活阅读。
(3)教学开展方式存在偏颇
        阅读思维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而学生对阅读思维能力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用同一标准培养学生,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不能因材施教,以技巧为重却忽视个体的不同,缺乏针对性的训练。
2、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1)加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训练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照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方式,引导学生寓情于景体会作者为写作时的心境,理清文章脉络。教师也可以通过新兴互联网自媒体,选取优秀的长、短视频,以不同的视角向学生展现文章中的情境,形象的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从互联网下载不同的三峡风光的资料,比如三峡岸边不同的景致,河流俯拍图,过去的三峡与现代被改造的三峡的区别。教师像导游一样通过一些列形象的介绍,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主动的去思考文章的内容。学生一旦被调动起来,对于文章的思路与表述内容的理解就会增加。
(2)巧设导语,激发学生思维关联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阅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觉醒阅读思维,自己理解问题。引导是教师的重要职责,相比填鸭式的教学,独立解决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关联性。
例如: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乡愁(余光中)》这一课,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余光中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最后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乡愁》?学生带着问题、好奇心去阅读,更能够用心去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将自身代入文章,可以根形象的理解文章脉络,提升阅读能力,建设思维习惯,升华自我。
(3)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助推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合理的评价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是重要的。教师要抓住文章的教学意图,完善教学方式的把控。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达到教学预期效果,通过评判学生发言纠正学生作答思路的偏差,也可以让学生彼此互相评价对方的思路。这样不仅能从主观上对比自身训练的不足,也能从客观上综合其他同学的观点弥补自身。
例如: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闰土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形象,从而总结人物的成长变化。在学生做答阶段也可以让学生在小范围内互相讨论,互相交流意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学生不同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发展思维。
(4)设置问题链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不够完善,阅读量教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处于表象,未能觉察作者创作文章的深刻用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深刻的寓意往往不能被学生直接总结出来。通过分步提出问题学生可以由浅入深的了解文章。教师先提出前几段文字中的要点,再分段逐步向课文后面部分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联系全文,融入作者创作的意境,准确判断教师提出的问题,最终强化自身理解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中,学生可能不会理解普法战争中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境遇,学生就像文中小学生小弗朗士一样,对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没有认知。教师可以将学生代入文中角色,先提出:假设学生就是小弗朗士,会不会担心被老师惩罚?待学生发表观点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小弗朗士没有受到惩罚?最后带领学生读毕全文,让学生在一步步引导下的完整的思考文章,最终达到阅读思维提升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阅读思维训练不仅切合了教育深入改革,同时合理消除了过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病与不足。阅读与思维齐头并进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文字功底,而且优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需时刻保持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敏感度,自然合理的调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在阅读思维能力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洁.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5):256-257.
[2]刘祥军.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2021(33):29-30.
[3]曹会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4):51-52.
[4]王万萌.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路径[J].名师在线,2021(06):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