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彩秀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兼爱乡中心小学 546416
摘要:随着课程开展的全面持续深入,教育部对小学教育提出来新要求,要求贯彻落实对于小学生的减负工作,提高小学教育质量。而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趣味性数学作业的设计,一方面是贯彻落实小学教育提质减负要求的必要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完成课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笔者会将小学数学作业现状作为切入点,从针对性、实践性、探索性、趣味性四方面来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出具体的建设,希望会对小学数学教育从业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减负提质;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
一、引言
一方面课外作业设计本质上是为了让学生对课内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增加课堂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是简单机械的布置课后习题,并没有达到针对性的巩固效果,食欲课后作业布置初衷相违背的。另一方面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趣味性设计其实也是响应国家减负提质教育改革的号召,给学生肩负,让小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学习。因此,这就更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将趣味性这一特征融入到科学合理的布置数学作业的过程中,而轻松高效的实现教学目的。
二、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国内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设计开展的问题现状:趣味性作业设计开展总体上呈现不容乐观的趋势,覆盖面狭窄,课后作业布置僵化现象严重,导致学生在小学初始阶段数学思维就出现僵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大部分数学小学数学教师传统教育、作业观念严重,布置作业还是以大量重复的课后习题为主,思想传统,坚信“题海战术”。另一方面则是现在小学作业的布置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小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感,作业形式过于单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以及个性化需求,从而导致课外作业成了学生的负担,也成了家长的负担。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两种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内应试教育的现状为数学教师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可能部分老师存在为学生减负的心思,但是由于大部分家长、学校都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得教师不得不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二是趣味性课后作业设计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处于成长期,但是趣味性作业并不等同于随意发挥、随意布置,对于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导致推广难度加大。
三、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设计针对性作业
减负提质改革推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让考试分数不再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这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性差异,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不应该一刀切的布置无差异化的课后习题,这样虽然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锻炼提升,但是却忽略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内知识,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储备进行针对性、分层次的布置课后作业,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强化,才能使课后作业更好的发挥作用。
例如:在三年级数学学习年月日这一章节是,数学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设置不同的课外题目。针对基础较弱的布置基础题,比如今天星期五,五天后星期几,来帮助学生掌握课内知识。而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就可以布置一些提升题、变形题。比如今天是几号,端午节是哪一天,我们还有多长时间过端午节。通过不同的题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在这两类题型的基础上,还可以布置一些高端探索题目,比如可以建议学生按照自己的日常生活轨迹给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随手小日历,强化对于学生对于日期这一类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性作业
一切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都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具体运用,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注意到目前国内小学数学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现象严重,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把课本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因此,在这一教学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应当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布置一些生活上常见的问题、学生更容易接触、更容易想象的习题,将思考问题的场所放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吸收课堂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数学应用能力,将有趣与有效相结合,做到一举两得[[]]。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章节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在讲完基础的人民币知识时,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在放学后每一个人去买一种自己需要的东西,尽量不要父母帮忙,也不要手机支付,在付钱时记录一下东西的价格以及掏出人民币的面值,在第二天上课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交流买到的东西的价格,强化学生对于人民币面值的认识。
五、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设计探索性作业
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一切数学学习的基础,没有数学思维,学到的数学知识是僵化死板的,而在小学这一教育阶段,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这种教学思维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同样要将这种数学教学思维融入到课后作业布置的环节中。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多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消化课内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些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
例如:在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圆柱圆锥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设计“我身边的圆柱、圆锥”这样的小活动,引导学生去找找自己身边的这些立体图形,帮助学生用折纸折叠出不同大小、不同尺寸的圆柱、圆锥,去帮助学生了解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在进行方程问题的教学时,数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实际设计方程问题,比如以班内男女学生数量之间的关系为题目逻辑,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既能拉近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班级和谐,还能强化学生对于方程知识的吸收。
六、增加学生兴趣,设计趣味性作业
布置课外作业是课堂知识的一个补充环节,作业的布置本质其实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吸收课堂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但是现在由于大部分课后作业都是刻板化的书面化课后习题,使得课堂作业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于此,小学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小学生热爱游戏、思想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生理特点,多设计一些多元化的游戏性课外作业,将“玩”这一宗旨特点融入到课堂作业布置的全过程中,让小学生边玩边学,在学习的过程在玩,也要在玩的过程中不忘学习,从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数学教学环境,搭建学生心中的数学乐园,让学生爱上数学,巩固知识[[]]。
例如:在进行一些测量单位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自己测量一下自己的铅笔有多长,拼一拼、想一想,多少铅笔才和我们课桌一样长,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测一测,既可以缓解课堂上严肃的课堂气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厘米、分米这些单位的认识。又比如:在进行简单统计知识学习时,数学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编制一些郎朗上口的节水小口诀,同时还可以根据家里主要用水情况制作简单的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哪里还可以改进,帮助家里达成节水目标,争当“节水小达人”。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中融入趣味是教育新大纲的要求,同样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新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意识到数学作业的有趣性与有效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多元化这一要求融入到作业设计过程中,将针对性,实践性、探索性以及趣味性四者作为突破口来促进数学课后作业真正发挥其功能,为课堂知识的吸收服务,解放孩子的固有思想,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宋小英;.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3-174.
[2]林秀云.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名师在线,2018:5-6.
[3]张碧泉,李小利.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