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君
重庆市江北区两江国际学校鱼嘴实验校,重庆401133)
数学应当学以致用,让知识从分发挥其作用,更能进一步巩固知识,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这些信息具有较强的认知基础,同时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从而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1. 运用实例创设情境。比如在进行乘法意义的教学时,学生较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举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购物的经历,我们可以用学生购买学习用具铅笔为例进行。以班上学生真实姓名说出,购买5支铅笔,每支铅笔1元,一共用了多少钱?学生能很快的知道结果,这时老师马上联系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如圆的认识教学,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有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象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后概括而来的,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4.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
5.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思维。
二、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
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小学数学知识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1、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2、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
三、通过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
当学生发现书本上所叙述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 会让学生感觉数学原来是那么简单而有趣,数学的作用这么大,人们的生活原来离不开数学。 学生在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中生活的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把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本节课数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实践机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感悟数学的魅力所在,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必要的应用技能和实践经验。
总之,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挖掘利用实际生活的强大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