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中职生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邓昂
[导读]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邓昂
        四川省南充市技师学院  637000
        摘要: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又下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的性质、基本理念以及主要内容、教育途径和评价体系等都做了详细说明,并对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提出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中职生;劳动教育
引言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形态已发生一定转变,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而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探究便是其创新发展的基础。现阶段已有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很少将焦点集中在中等职业学校,而中职学校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中职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指的就是一切与劳动相关的教育,其主要包含的内容有对于劳动的正确认知,培养学生养成一些与劳动相关的习惯,让学生具备一定进行劳动的技能,促成学生对劳动的情感,培养学生关于劳动的品质等。而从劳动的类别来看又可以分为生产技术型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以及生活服务型劳动等。当然劳动教育从地位上来看与德智体美等其他教育是同等重要的。虽然长久以来人们追求解放劳动力,故而对劳动的认知水准不够高,很多学生对劳动的认知还停留在体力劳动以及劳动改造等相对传统落后的观念上,对于劳动教育没有正确的认知。近些年来我国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教育等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因为互联网的兴盛,各种不用的思想在这里汇聚,碰撞,融合又不断完善,人们开始对劳动有了不一样的观感与想法,而社会也在号召着所有人重视劳动,热爱劳动。
二、当前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中的不足
        2.1劳动情感教育重视不够
        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侧重于课外或校外的劳动实践活动,或者是把学生的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为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劳动政策教育,并未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内隐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因此,在中职学校实际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未能阐释诚实劳动、合法劳动、艰苦奋斗以及勤劳、节俭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内容的价值。因此,中职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迫切面临改变。


        2.2学校层面的不足
        多数中职院校之所以在劳动教育课程方面取得的成果不佳,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这门课程,所谓的劳动教育就只是偶尔的一两句宣传或者一两节主题讲座而已。多数中职院校虽然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但在真正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重点,对于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没有提高重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多数中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楼以及校园中卫生的打扫都是交给专业的服务人员来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劳动观念会有不好的影响。
三、新时代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改进对策
        3.1中职学校应加大劳动教育资源投入、加强专业指导,保障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新时代,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投入与整合要满足其专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需求。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是中职学校现阶段劳动教育的刚需所在。“专业性”建设应从两方面推进。其一,现有老教师劳动价值观改造与专任劳动教育新教师引进工作协同并进。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中职学校应保证师资队伍的先进性、综合性、专业性,根据本校特色和专业优势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并依托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或相关部门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加强劳动教育的专题培训,引进专家指导,以此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论认知和教育技术,从而培养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其二,中职学校可从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校外第三方选聘长期合作的劳动教育教师,增强学校的劳动教育师资储备能力。
        3.2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渠道
        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首先,学校要加强对接行业的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的紧密协同,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在专业类课程中开展各类劳动实践,强化学生的劳动品质培养。其次,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方联动机制,助力创造劳动教育课程的教育生态圈,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假期中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集体劳动、家庭生活劳动等。比如:通过走进大师工作室,认识工匠名人,参观劳动成果,领略大匠风采,感悟劳动精神等。
结束语:
        基于互联网+的中职学校劳动教育需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在中职院校日常教学中的定位,以便于相关教学可以更好地开展。要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进一步领悟。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劳动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
参考文献:
[1]王庆超,孙芙蓉,章丽君.中职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7):91-96.
[2]靳辉.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几个原则[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4):19-22.
[3]刘艳梅.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0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