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赖丽红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能力形成以及道德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
        赖丽红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研和秀溪小学      6531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能力形成以及道德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有效引导以及家长的家庭教育,都能对学生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但是在以往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家长与教师双方因管理理念的不同,导致管理效率抵消的教学现象,影响了小学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发展、对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并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活动中,与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良好地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共育
引言
        在当前的小学课堂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创新自己的教育手段,权衡好学校、家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重视家校共育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才能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活动,也能够让班级学生更加认真地进行听讲和学习,家校共育的班级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教师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能够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一、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家校合作的途径
        举办家长学校是现在许多学校完善优化家教网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学校不但可以传播学校教育信息,还可以开展多种公益类的讲座,融洽与家长的关系,实现小学家校合作效果的有效提升。家长学校也是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与理念普及更新的重要平台。在家长学校中,家长既为受教育者,也为教育者。学校作为组织部门,定期开放家长学校,邀请专家解读当下的教育政策,家长以受教育者身份参与其中;而在家庭教育经验的传输上,家长扮演的则是教育者。无论是哪一种角色,家长都能在其中接收有效信息,提升自身教育水平,进而防止错误的教育现象发生。学校需使用多种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家长学校中,如使用为学生发放积分奖励的形式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形成孩子督促父母学习的局面。另外,从广义角度分析,家长学校面向的对象除了家长还有一线与二线教育工作者。教师是课堂直接组织者,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多数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其他方面。家长学校可以帮助教师弥补教学外的育人知识,从学生心理成长角度入手引导其发展,进而创新育人形式,与家长一同讨论出适合现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育人方法。
二、强化教育合作,使家庭学校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空间,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讲,小学生处于心智成长的奠基期和人格发展的萌发期,家庭教育的作用比学校教育的作用更加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在发展生态学理论中提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组成的系统,其彼此的作用与交互的联系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品行、智力、身体、审美与劳动等综合素养的形成。可以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力、同向同行。因此,班主任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必要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渠道,增强家校共同育人的合力。例如,针对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占比较高的实际,班主任有必要吸纳学生的祖辈与父辈,参与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其中,家庭作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教育的履职尽责。特别是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如果碰上放纵自流式的家庭,更会出现不做作业的情况。如何改变上述情况,增强家校育人的合力?作为班主任,可以尝试 “微信群沟通+电话家访”两者结合的办法,来增强家校育人效果。每天放学后,坚持在微信群公布当天的作业清单,同时明确家长于每天9点左右拍照上传当天的作业。对于没有及时上传作业的家长,每天9点半给予电话提醒,督促其检查子女作业的完成情况。
三、积极挖掘家长的智慧及资源,促进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
        在家校共育策略实施的过程中,家长对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参与促进了家校共育策略的实施。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有效地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家校共育效率的提升。首先,教师应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各项事务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学校的一些特定管理事务的决策中汲取家长的意见,使其参与到事务的决策过程中。例如,校服的设计及定制问题,教师就可以将多个设计稿以及制作厂家向家长公布,由家长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事务中。例如,教师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对于班级的各项决策以及管理措施的制定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使家长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参与,实现班级管理质量及效率的提升。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授予家长的管理权利,使得家长与教师之间处于相互合作的关系,共同探讨学生出现的教育问题,建立相应的机制、家长管理委员会以及班级、校级委员会,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为了提高家校共育工作,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家长小课堂”“家长论坛”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参加。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来推送家校共育专栏,推广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发挥家庭指导的作用,使得家校共育政策得到显著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单方面的教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素质教学的目标。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不断改变自身的管理理念,积极响应“家校共育”管理理念,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而针对小学生的教育应该从学校、家庭、班主任三个方面抓起,使得学校与家庭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世好.浅析农村小学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扮演的角色[J].学周刊,2019(09):155.
[2]漆生宝.在家校共育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探索[J].校园英语,2018(07):156.
[3]李堂书.在家校共育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29-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