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萍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610066
摘要:经典儒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尤其是它其中凝聚的家国情怀思想对新时代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高中思政课作为一门德育课,在高中阶段承担起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任务,再加上经典儒学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思想,与高中思政课所要达到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任务、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儒学家国情怀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更是顺势而为。当今,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方法有很多,如何能够有效地融入经典儒学,借助经典儒学的思想来帮助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值得探究。
关键词:儒学家国情怀 高中思政课 培育方法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它是一种精神象征,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对家国的热爱,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育,也是提高学生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认识和体验,高中思政课作为一门德育课,承担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责任不可推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经典儒学,它所包含的家国情怀思想在今天看来都有巨大的价值和参考意义。结合如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来看,如何将经典儒学中家国情怀思想融入到高中思政课,从而进一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探究。
一、经典儒学中的家国情怀思想
探寻经典儒学中的家国情怀思想,要结合当时所处的环境。经典儒学思想产生于封建社会,因此,经典儒学中的家国情怀或多或少会带着一些封建色彩。但是,揭开封建的面纱,所看到的是经典儒学留下了相关的家国情怀思想的宝贵财富。
首先是对“家”的理解,《说文解字》提到:“居也”,包括在《正字通》里也提到“家”的概念:居其地曰家。由此,一开始所谓的“家”就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观念里,“家”是有着血缘关系或者组成了婚姻关系等的两个成员及以上共同居住的场所。由此可见,在经典儒学中,对于家庭传统美德也是非常重视的。
其次是对“国”的理解,“国”的含义是在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完善的。中国古代最初对于“国”的概念是指城邑,一个城邑所在地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西周时期,《说文解字》中的概念发展为:邦也。而真正把“国”变成一个统一体的时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使得华夏终结了分裂的状况,实现了统一。
最后是“家国一体”的统一,“家”和“国”字可以组成“国家”与“家国”。但是,“国家”和“家国”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国家”这个词主要是用在政治上,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生活》中对于国家的定义是:国家的组成成分必须包含一定的地理区域管理范围(领土主权),还要有长期固定居住的集群(人民),要有管理机构和执行机关来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还要有一致对外的军队,以及代表国家独立的国家元首处理国内外重大事务。
反观“家国”一词是在思想领域的名词。儒家孟子曾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里主要就是从思想领域对“家国”做出了解释。另外,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大学》对于“家国”的理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这里,儒家认为个人、家庭以及国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
二、儒学家国情怀思想与当代高中思政课的联系
高中思政课是高中阶段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课程。习总书记 2018年 9 月 13 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要在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思政课主要涉及的家国情怀培育是爱国情感、家庭责任以及坚定民族和文化自信。
(一)当代高中思政课对儒学家国情怀思想的继承
当代高中思政课所要培育的家国情怀是对儒学家国情怀部分思想的继承。
首先是国家统一。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大学》对于“家国”的理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以看出这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家及国、层层递进的,这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社会以及国家三个层次贴合。高中思政课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也是一样的,首先要使得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对国家忠诚,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是孟子认为“民为贵”,把人民的地位体现出来这是对家庭的重视。他认为只有看中家庭的地位,凝聚民心,就可以达到家国统一。结合到现在对于家庭的重视来看,2016年习近平在会见全国家庭代表时强调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时,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在高中思政课实践中,对于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培育也是一直存在的。以家为本的体现主要是爱护家庭,尊重父母,因为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是国家稳定走向富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当代高中思政课对儒学家国情怀思想的发展
家国情怀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吸收新的内涵。当今发展的家国情怀不仅仅只是继承了经典儒学的思想,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新的内涵。
首先是“爱国”与“爱家”的统一。古代封建社会,儒家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在思想领域上提倡人民忠于国家忠于君主。但是发展至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个时候的家国情怀就不再是对君主的忠诚,而是表现在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高中思政课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主要体现在爱国情感、家庭责任以及坚定民族和文化自信。因此,爱国情感和家庭责任感是不可分离的。
其次是“个人梦”、“家庭梦”与“中国梦”的统一。孟子曾经强调,天下太平的基础是国家统一,国家昌盛的的前提就是家庭和睦、家风纯皮。新时代对于这样的观点是赞同且继续发扬的。高中生作为扛起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后备军,家国情怀的培育有利于他们建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参与“百年目标”的实现。这是对于儒家经典中家国情怀的发展。
经典儒学的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重要且有意义的,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使经典儒学在高中思政课培育家国情怀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儒学家国情怀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有效方法
儒学经典中有很多值得高中思政课借鉴的内容和精神。所以,经典儒学中的家国情怀思想与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结合是很重要的。
(一)利用经典儒学,丰富教学素材
丰富的教学素材是思政课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的关键。经典儒学中可以挖掘的家国情怀素材很多,因此,要在儒学经典中找寻可以为思政课所用的素材。
首先是将儒家经典带进课堂。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思政课堂的意义重大。这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在传承之中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在思政课堂中,可以通过以儒家名人名言来进行导入,比如讲民族团结等知识时,就可以列举孟子的国家统一思想,还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等思想。
其次结合时事,运用热点。高中思政课必须紧贴时事。因此在课堂中的素材也要有一些时政素材。家国情怀也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很重视的环节。习近平的家国情怀思想受到儒家家国情怀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孟子·滕文公》中,孟子主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以引申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习近平在出席会议讲话时,使用了许多经典语句,追溯其中发现习近平吸收了儒家经典较多,尤其是以《论语》为主。由此可以看到,儒家经典与时政热点结合,丰富教学素材、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对于高中思政课来说是有必要的。
(二)思政课生活化,结合学生实际
高中思政课培育家国情怀不能仅仅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道理的讲授,而是应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体悟到家国情怀到底是怎样的。
首先做到生活自省,锤炼品格。儒家学说的家国情怀理念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以看到对于“修身”的重视,所追溯的根源就在于个人的品格。思政课实质是一门德育课,培养学生品德也是必要的。儒家所追溯的根源就在于个人的品格。高中思政课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在知识和能力层面对学生进行传授,同样情感、价值观也值得引导。现在高中生培育家国情怀也需要“修身”。因此,在生活中,需要剔除之前“修身”那些古板要求,留下优秀品格,从自身做起,对国家有担当,对家庭负责任,勇于提倡“家国情怀”。
其次是家风传承,尊亲爱家。新时期对于家国情怀的要求还包括对于家风的传承。儒家家风家训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孝”,告诫世人长幼有序,必须尊亲爱老。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受到优秀家风的影响,在自己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形成优良品格,把“家国”一直谨记心中。在高中思政课进行中,也可以利用家风家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得学生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把孝敬父母,承担家庭责任作为重点。
当今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思政课,所以必须要把思政课生活化,使学生在生活中真切体会到自己也能拥有“家国情怀”。
(三)举办活动课程,增强学生体悟
学生在接触理论知识时,可能更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情感上的共鸣可能很难达到。但是,家国情怀本身就需要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
首先是鉴赏活动,解读名人。儒家学派有很多名人提到了家国情怀,因此,思政课堂可以举办鉴赏活动,解读儒学名人,增强体悟。课前可以把学生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合作探析,解读儒家学派名人,提炼他们的家国情怀思想,并且结合现实,谈一谈作为高中生应该如何培养“家国情怀”。这样的活动型课程,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真切感悟到情感,可以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的认同感。
其次是亲子活动,增强感情。第二课堂可以举办亲子活动,邀请父母共同参与。首先要让同学们加强与父母繁荣沟通,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这是培养学生爱家庭的重要前提。其次,对于家风的传承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可以提前邀请几个家庭和大家分享自己家庭在生活中有哪些潜移默化的家风传承,使得学生可以反思自己是否秉承这样优良的家风。同时,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仅仅通过思政课是不够的,也需要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这样的亲子活动不仅仅是增强家庭成员彼此的情感,同时也是让家长注重对孩子家国情怀的培养。
经典儒学家国情怀和高中思政课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融合,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融合。无论是把儒学家国情怀思想作为高中思政课的教学素材,还是与生活实际结合,亦或是举办活动体会儒学家国情怀与当今家国情怀的联系,这些方法的目的最终就是为了培育高中生家国情怀,使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四、小结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多加传承与发展。“家国情怀”是儒家文化中最为经典也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从小到大,从家到国,这是我们秉持的价值观念。“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国社会其中最初就是以家为本从而产生了“家国情怀”,儒家家国情怀思想其实更重视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家庭与国家的结合,将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目标统一,这其实也是当今“家国情怀”所拥有的内涵。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梦”阐述的时候也说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所以这就是当今所推崇的“家国情怀”思想。高中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后备军,因此他们的家国情怀培育尤为重要。高中思政课作为德育课程就承担起了这样的重任,儒家文化的家国情怀可以在高中思政课中多加利用,儒家家国情怀融入到高中思政课,不仅仅可以传承中华文化,也可以在社会发展中继续对优秀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家国情怀,从而为他们实现“中国梦”奠定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S].教育部:教社科[2014]3号.
[2]朱莉.先秦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研究 [D].山东大学,2015.
[3]范忠永.家国情怀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分析[J].文教资
料,2018(1):101-102.
[4]谭刚.紧扣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探索家国情怀培育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
考,2018(27):60-62.
[5]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当代价值[J].知行同仁,2016(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