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蕾蕾
中共泗县县委党校 安徽 宿州234300
关键词:红色家风 修己身 学习 贤配偶 患难与共 育子女
内容简介:本文在了解红色家风内涵的基础上,从“修己身”、“贤配偶”、“育子女”、严管“身边人”四个方面学习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从中汲取营养来更好建设当代家风。
什么叫家风?一个家庭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家庭成员公认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审美趋向、价值观等的总和就叫家风。
红色家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并在革命家庭中传承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强调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能够“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一、“修己身”。
《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修己身就要学习,持之以恒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好学才能上进。而兴这个学习之风,就必须从好学的家风培育起、熏染起、浓郁起。
康熙在《圣祖庭训格言》中说“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因为读书既可修德、也可明理。知识底蕴深厚,自然能够更加了解社会现象、懂得人生道理、分清是非对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名篇如数家珍。他自己在会上提到,为了读《浮士德》这本书,跑了30多里山路借过来,又跑30多里路送回去,可以说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传统文化修养,在视察兰考的时候,曾念了一首自己在福建做市委书记时作的词,叫做《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这首词是新一代共产党员对老一辈奉献者的崇高致敬,同时也是继往开来者与披荆斩棘人的心灵感应与魂魄沟通。
二、“贤配偶”。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有多少夫妻志同道合,患难与共,携手并肩走上革命征途。但你知道首批中共党员中唯一的一对夫妻是谁吗?他们就是何孟雄、缪伯英,因为名字中的一“英”一“雄”,他们成为党史上著名的“英雄夫妻”。他们用短暂而壮丽的人生诠释了英雄二字。
1899年缪伯英出生在湖南长沙县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家庭,以长沙地区考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系。她到北京不久就结识了正在北大政治系学习的何孟雄。在何孟雄的介绍下,缪伯英经常去北大聆听李大钊的《唯物史观》《女权运动史》等课程,成了李大钊的忠实学生。1920年9月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缪伯英、何孟雄、邓中夏等5人同批入党。缪伯英就成为当时北京地区唯一的女共产党员,也是我党最早的一名女党员。 入党之后,缪伯英一直战斗革命第一线直到1929年因病辞世,缪伯英临终说:“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奈何我因病行将逝世,未能战死沙场,真是恨事!孟雄,你要坚决斗争,直到胜利!”3个月后,她的丈夫何孟雄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刑场。这对英雄夫妻短暂而悲壮的人生映照出一代共产主义信仰者纯真而执着的信念。
三、“育子女”。
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开国领袖毛泽东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在家风家教方面也堪称一代典范。他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在亲情与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之间,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为全党作出了表率。
作为毛泽东的第一个儿子,1922年毛岸英出生在湖南长沙.8岁时就跟着母亲杨开慧被关进国民党的牢房。母亲牺牲后,他和两个弟弟在上海饱尝了艰辛磨难。1936年夏,在地下党组织安排下他被送到苏联学习。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参加了苏军,跟随部队攻到柏林,受到斯大林的接见。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延安,这时父子已分别19年。
见面后,毛泽东马上让儿子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后来又让他参加西北农村的土地改革工作队。北平和平解放后,毛岸英和两名扫雷专家带领一个工兵排,首批进入北平,负责排除重要设施、处所的地雷、炸药等,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危险性很大的工作,毛泽东却没有阻止。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艰难繁重,毛泽东又让毛岸英到工厂一线,担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这里的工人都很喜欢和信任这个年轻的书记,却没人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后,毛岸英立即提出参加志愿军的要求,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当时,毛泽东身边有工作人员曾劝说,岸英还是不要去朝鲜参战了。因为他们知道毛泽东已经在革命战争年代失去了五位亲人(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潭,堂妹毛泽建,妻子杨开慧,侄儿毛楚雄)。这个劝说被毛泽东断然拒绝。
1950年11月25日,毛泽东同志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前线不幸壮烈牺牲。接到志愿军司令部的报告后,周恩来考虑当时毛泽东身体不太好,怕这个悲痛的消息会使他的健康雪上加霜,就压下来没有告诉他。直到 1951年1月2日,在朝鲜战场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毛泽东的身体也已经康复之后,周恩来才将志愿军司令部关于毛岸英牺牲的电报送给毛泽东。
当时担任中央机要办公室主任的叶子龙先看到了这个电报,他的心情十分悲痛,也担心毛泽东无法承受这个沉重的打击。他拿着电报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默默地将电报递给正在沙发上看报纸的毛泽东。毛泽东接过电报,办公室的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起来,那份简短的电报他看了足足三四分钟,一言不发,脸色也变得非常难看。过了一会,毛泽东抬起头,双手颤抖着从茶几上的烟盒抽出一支烟点上,眼睛变得湿润了,可他最终也没有哭出来,只是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向叶子龙摆了摆手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一个多月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回北京汇报朝鲜战局,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并内疚地作了检讨。毛泽东听罢,沉默了一会,对彭德怀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你要回去讲,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多年后,毛泽东向自己青年时代的好友周士钊谈了为什么要送毛岸英上前线,他说:你说我不派他去,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但你想一想,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毛泽东逝世后,人们在清点遗物时,意外发现一个箱子里有几件毛岸英的遗物:一件棉布衬衣、一顶蓝色军帽、一双灰色沙袜。这几件遗物毛泽东不为人知的整整保存了26年。我们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四、严管"身边人"
“身边人”即其他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这些“身边人”的特殊身份,使其有条件利用领导的权力、影响为其个人利益服务。
周总理同胞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早逝,他与三弟恩寿情同手足。周恩寿解放前经商为我党提供过不少经费,解放后安排工作到内务部,总理指示职务要安排得尽量低些,因为他是自己的弟弟。后周恩寿有胃病,不能正常上班,总理又指示要办退休,说不上班就不能领国家工资。曾山部长执行得慢了些,总理又严厉批评说:“你不办,我就要给你处分了。”
? 周恩寿因身体原因,按照兄长周恩来的意见提前内退回家。退休以后,他经常叨念:15岁离开老家淮安,转眼已经四五十年了,真想回家看看!为此,他曾不止一次向周恩来提出回家看看的请求。即便兄长多次拒绝。周恩寿仍据理力争:“你是总理,你回去有光宗耀祖之嫌,我平民百姓一个,难道也不能回去看看吗?”周恩来没有丝毫退让之意:“不能,就因为你是周恩来的弟弟!你想想,如果你回去,县委能不派人接待你陪同你吗?明摆着要给地方的同志增加负担。添麻烦的事,你又何必去做呢?”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曾谈到,她的爸爸周恩寿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在有生之年没能回淮安老家看看,而其原因是“伯伯在时,伯伯不准”。
只有周恩寿想家吗?周总理也想啊!1960年,在北京接见家乡干部时,总理:“我很想回去看看,从12岁离开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 总理的秘书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 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当时驾驶员特意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那可能是总理离家后唯一一次近距离看家乡。
习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时说:“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古语说:“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应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在当前的家风建设中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共产党员走在前面,重视家风建设,搞好家庭教育,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