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渗透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聂晓宇
[导读] 生命观念主要指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总的认识和看法
        聂晓宇
        哈尔滨市奔赛中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生命观念主要指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总的认识和看法,对学生的生命观念素养培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基于生命观念培养的必要性,分析生命观念的培养过程,针对生命观念的培养现状,提出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有关思考,从而落实生命观念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命观念
        引言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由于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思维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对于核心素养的方面涉及非常少,这就导致了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对生命观念的认识不足,因此难以达到新课标对于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生核心观念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感受到生物学习的魅力,进而让学生能够掌握学科核心素养。
        1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观念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教学的生命性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生物学科独有的特点,为树立高中生的生命观念提供了机会。教育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必须对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具备应有的认识,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观念的教学,进而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出来。高中生物学科在生命教育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生物核心素养可以把生物学科的科学性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一旦学习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态,如果教师不能作出引导,学生心理上就会出现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对生命现象有深刻的理解,使其认识到生命的规律和本质,进而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培养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品格,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2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现状
        2.1忽视感性认识在生命观念培养中的作用
        生命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然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时,忽视了学生生命观念形成的过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生命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对生命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这种现状不利于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也难以引导学生生命观念与生物实践的有机结合,不利于学生生物素养的发展。
        2.2忽视生物概念在生命观念培养中的作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教学是基础,离开生物概念的支持,学生的生物观念培养就失去了理论支持。然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生物概念在学生生物观念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概念教学比较单薄,突出地表现为概念教学方法简单,概念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在开展概念教学时,部分教师采用教读法,让学生对概念进行朗读与记忆,学生对概念缺乏深入理解。概念教学主要以碎片化的形式进行,没有针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概念整合,从而制约了学生生命观念的发展。
        2.3在生命观念培养中缺乏生物实践意识
        生命观念的形成需要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反复理解、深化的过程,如何实现感性和理性的有机循环,生物实践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基于生命观念的生物实践比较单薄,生物实践开展的次数较少。不仅如此,在生命观念与实践对接的过程中,存在随意性,没有将生命观念全面地植入生物实践,从而导致学生生物学习的体验不足,也成为影响学生生命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
        3.1构建生物模型
        建立模型是高中生物学科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把一个模型构建出来,借助模型展示自己抽象的逻辑观念。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构建物理模型,可以把生物原理通过实物进行展示,典型的例子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基础知识做起,先对平面的构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再对立体模型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符合认知规律,不仅降低了生物学习的难度,而且提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细胞、染色体、基因等比较抽象的生物知识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手绘模型。这样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就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3.2从概念入手,培养生命观念
        对于高中生物学科而言,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好的一个知识要点。它既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的单位。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涉及的概念数量庞大,需要学生掌握吃透的也不在少数,因此学好概念,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是举足轻重的。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深入去理解了概念,才能够掌握好与生命观念相关的知识内容,才能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举例来说,“光合作用和酶”是课标中要求高中学生掌握的两个学科核心概念,教师在进行这两个概念的教学时,要转换思维,合理地利用资源,优化教学效果。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物科学史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科学家们发现史料的相关情景内容,帮助学生激发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兴趣,进而为学生们细致讲解“光合作用和酶”的具体概念,包括其所含有的各类要素等。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概念还不够,课后的巩固以及概念的复习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方便学生的复习,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复习方式,区分出易混淆及相似的概念,帮助学生避开误区,深化学生的生命观念。更有甚者,教师还可以组织思维导图的设计比赛,确定某一主题如“内环境稳态”后,为学生们设定一个截止日期,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最后邀请大赛的获胜者作经验介绍。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概念,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学生的生命观念,并教会他们学习的科学方法。
        3.3运用情境教学法
        生物学科的抽象性是较强的,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把相关概念和知识点放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导致生物学习效率低下,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也就比较困难。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把生物学科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充分展示出来,使生物教学更有说服力,那么学生在理解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例如在“细胞癌变”的教学中,教师将一些有关癌症患者的知识和图片进行分享,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态度,使其认识到癌症巨大的伤害性,进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对癌症知识进行普及宣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制作有关生命发展史的视频,其中包含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让学生对生命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进一步探索和了解生命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养意义重大。生命观念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尊重生命观念的形成过程,优化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现阶段的生物教师应当充分地把握学生的基本学情、生物学科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所设计出的教学活动才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生物实验可帮助学生提高掌握生物概念、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学会使用生命观念来解释生活现象,这就是实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曹立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科学构建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
        [2]张正明.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方式分析[J].教育革新,2016(9).
        [3]吴洁,李超雪,于焕梅.复述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9(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