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业态下新兴文娱产业对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孙乐怡
[导读] 新经济业态下新兴文娱产业正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经济奇迹
       孙乐怡
       宁波财经学院 财富管理学院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新经济业态下新兴文娱产业正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经济奇迹,对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发重要。本文通过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分析新兴文娱产业的发展现状,阐述大学生劳动观念的现状,剖析新经济业态下新兴文娱产业对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从理念、精神、制度、实践四个层面提出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成效的应对措施,以助高校更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兴文娱产业;大学生

       近年来,新兴文娱产业正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经济奇迹,对政治、经济、社会原有的运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被寄予无限的期待和重视。新兴文娱产业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流量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显示,我国网民规模突破9亿,这个庞大的数据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背后的坚实“靠山”,是我国网络消费的巨大市场。从过去的实体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实体与虚拟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并且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的快速兴起,网红经济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催生的网红经济对大学生社会交往心理和消费理念有一定的影响。双向对接模式下,劳动付出不再是狭义上劳动成果的满足,而是掺杂了其他的价值观念。
       在新经济业态下新兴文娱产业的发展中,消费文化、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抬头,“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思想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发生偏差。多数人不愿到贫困的地方、艰苦的环境去工作,学工的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参加劳动锻炼;学农的不愿与土地、种子、农民实践结合。[1]此外部分学校仅围绕升学问题片面追求智育的发展从而忽视学生劳动素质的教育,劳动实践课被学科教育所代替,不注重组织学生参加服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劳动技能、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致使大学生劳动能力严重缺失。
       
一、新经济业态下新兴文娱产业对大学生劳动教育产生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原来的一元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新经济业态下大学生劳动观念功利化倾向严重
       在盛行的“网红”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有些“网红”的社会知名度很高,但是他们成名的方式确实为庸俗恶俗。“网红”潮流的不正低俗之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被这些网络红人呈现的虚假表象所羡慕迷惑,盲目地追随购入“网红”高端品牌及类似高价奢侈品等。网红经济强化金钱的观念,滋生拜金主义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有功利化趋向,成为金钱的附庸。
       (二)新经济业态下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虚化问题
       在瞬息成名的网红经济中,当代部分大学生逐渐变得浮躁功利,由于自身的社会资源有限,他们设法把自己的人格特质变成卖点去吸引眼球,终日沉迷于幻想,渴望凭借幸运快速获得成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喧嚣尘上,而传统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优秀的价值观失去了往日的魅力,从而导致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虚化,致力于追求环境优待遇高、薪资报酬高、社会名望高的职业,形成了好逸恶劳、胸无大志、追名逐利的浮躁心理和功利心态。

过度注重索取而忽略奉献的职业价值精神,扭曲了社会各行各业岗位平等、勤劳奋斗的就业观。
       二、新经济业态视角下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成效的应对策略
       面对新经济业态的汹涌大潮,高等院校受到了科技市场、生源市场、人才市场等冲击。这为深化教育改革带来了动力,也为劳动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针对以上问题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高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要同步推进
       高校应将劳动教育贯彻到实际中,首先推动高校就业课程的改革,将传统的就业教学模式打造成适合新经济业态发展的创新型模式,与此同时完善学校的专业学科设置,培育专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双高的大学生。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锻炼,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2]此外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水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理论和实践同步推进。
       (二)社会环境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影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正如《纲要》所规定的“社会各方面要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要按《纲要》精神,关心、支持学校教育,并形成一种共识:经济要上去,教育是基础;人才要合格,劳动不可少。各相关单位要积极支持学校的教育实习,生产实践、勤工俭学和劳动锻炼。[3]我国市场需要发展智能化的企业岗位,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将市场向高端产业价值链方向推动,增加需要高级人才的就业岗位,推动就业市场人才能力的提升;大力发展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型产业,提高人们的消费需要,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和绿色低碳环保的构建,增加市场的投资需求,从而改善市场产业结构。
       (三)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劳动情怀
       高校要在课程设置上将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赋予劳动教育应有的地位,给予劳动教育课必要的师资、经费和课时保障,让劳动教育真正回归到高校课堂,培养大学生劳动情怀。制订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比重,从质量上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同时学校可以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安排学生实习,进行市场的实际分析,为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打好基础。高校需要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充分了解市场就业的新形势,拓宽学生就业的视野和市场,增强大学生专业素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创新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式,寻找更广阔的大学生就业平台。[4]
       
       (四)强化职业发展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创业,为学生提供创业基金,改变学生的思维惯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前瞻意识,让大学生提前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理性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发展优点改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在新经济业态下,经济转型导致就业结构的改变,需要大学生顺应时代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系统,不断优化自身的价值取向,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树立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谢红.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2] 李青.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D]. 思想·理论·教育, 1996.
[3] 周晚田.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D].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
[4] 曾淑文.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D].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处, 2017.
  基金项目:宁波财经学院2020年大学生科研项目“新经济业态下新兴文娱产业对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0422200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