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骆文斌 2周明明
1安徽省宿松县教育局 2安徽省宿松中学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省市县会议精神,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教育现代化贯彻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基础教育实际,制定本计划。
关键词:宿松县 会议精神
一、基本情况
根据2020年10月教育事业单位统计数据,全县共有 258所学校,其中县教师进修学校1所,23名教师;高中11所,466个班级,25341名学生,1643名教师;义务教育阶段初中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608个班级、27168名学生、2220名教师;小学241所(含38个教学点、80个班级、934名学生),1651个班级,53693名学生,3149教师。
(一)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宽带网络全面实现校校通
全县基础教育学校(包括村教学点)全部接入了互联网,而且都是光纤接入,带宽均有100MB及以上,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超半数学校接入互联网的带宽达200MB及以上,其中22%的学校建设了无线网络,25.38%的学校建设了校园网站。
2.优质资源基本实现班班通
我县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和教研活动的普遍应用,建设了大批的班班通工程,配足配齐电子白板、中控、展示台、电脑、功放音响一体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中高中547套,义务教育学校905套,而且使用频率较高。
我县同时推进了“在线课堂”的建设,在县城建设在线课堂节点,共建设了6个“主讲教室”,12所教学点“听课教室”,促进了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二)学校信息化应用与管理现状
1.学校信息化资源匹配与管理情况
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运维、各类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运维和教育信息资源维护工作。只有部分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很少有学校聘任专职的人员负责日常管理。
全县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学校教室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达标率 100%,中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 80%,高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 40%。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已经纳入教育局对各学校工作目标管理督导考核指标体系中。
2.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
实行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根据省级教师选学与管理平台,推动全县中小学教师根据需求实行网上选学,培训学时不少于 50学时。
每年都举办了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交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大部分的教师能够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实质意义,都在尝试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三)存在问题
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相比,与国家和省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意识不强,信息化基础设施不齐全且管理粗放,教育信息化在课堂教学层面应用方式单一,对于新时代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育信息化仍是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二、工作原则
(一)制度先行原则
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教育信息化机制,把制度创新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开放包容和统筹推进思想,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建立符合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配置、教学管理和教育治理模式的制度,促进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育人为本原则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基于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模式。努力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示范带动原则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坚持问题导向,应用信息技术破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难点。坚持实践创新驱动,尊重师生首创精神,鼓励全县各校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示范带动。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教育强县战略,到2025年,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符合宿松县发展需要的教育新生态。建设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情境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智慧教育环境;加快形成面向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灵活的教育供给和服务格局;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普遍优化,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智能治理水平继续提高。
(二)重点工程
1.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工程
(1)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加快提高全县中小学网络宽带,力争2025年底全部200MB及以上高宽带接入,网络全面提速。
分批建设录播教室,2021建设5所,2025计划达到30所,小学辐射到乡镇中心小学,初中辐射到学生数500人以上规模的,高中辐射到省、市级示范高中。
加大推进校园教室、实验室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进我县校园数字图书馆建设试点,高中、初中、小学各2个,推进优质资源开放和数据共享。
积极谋划功能室建设,建设一品高质量的数学化探究室、人工智能体验室、创客教育实验室。
积极探索与推动基于移动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学习空间建设试点。
制订发布《宿松县智慧校园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组织开展全县智慧校园评价,定期发布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促进建设成果的开放共享。
(2)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升工程。
设立各级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用好用活上级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各校评职评优、学生学籍、综合素质评价、校园安全、教育资助、考试报名、科研培训、督导评估等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支持各校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推进基础教育办公数字化应用。全面开展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办公自动化、督查督办、工作交流、应急处置、绩效管理、视频会议等政务(校务)办公应用,加快推进移动办公,实现政务运作高效协同。
规划建设宿松县普通高中班级选课系统,系统贴合教育改革的需要,又符合我县县情,为新一轮高考改革保驾护航。
推动智能阅卷技术在大规模考试中的深度应用。可采用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积极改造微机室,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阅卷中心。
探索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专家库建设、试题库建设,开展智能考试应用研究,拓展招生考试大数据信息的应用,提升教育考试综合治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
成立各级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制定各级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强化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主体责任和意识,结合办学实际和特色,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以制度建设、实践创新、环境建设三位一体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机制。
加大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宽视野,高素质、精技术的信息技术人才;继续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加快形成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教师队。加强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培养,提高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探索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招聘、考核、评优、进城选调、晋升职务职称的内容之一。开展教育技术应用先进评选活动,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健全教育信息化制度体系
健全新时代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强化互联网思维,树立“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理念,促进教育结构性和系统性变革,以信息化、智能化带动教育智慧化、现代化。
完善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修改《宿松县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继续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宿松县中小学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探索开展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状态评估和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运行绩效考评。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总结和应用推广,定期发布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