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能力提升困境与挑战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刘华蕾
[导读]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指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培训体系
       刘华蕾
       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指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培训体系,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的教育与培训,帮助辅导员强化专业意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并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工作与实践中不断强化专业学习及培训,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来完成工作任务,使自己在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中逐步成长为专业化的辅导员。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路人,也是大学生服务与管理的责任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高校辅导员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专业化就成了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专业化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能力;困境与挑战
       引言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研究能力的提升不仅是自身职业及专业能力提升的内在需要,也是加强思政教育方法创新和内容完善的基本前提,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基本要求。笔者立足于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思政教育学科建设的题中之意,结合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和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新时期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困境与背后原因,尝试为新时期辅导员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设性意见。
       1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能力培养现状
       1.1地位不高,无心钻研专业化问题
       “辅导员专业化的本质要求是辅导员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性”。但在现实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能力培养却被忽视。国家虽然日益重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但没有在相关制度上进行落实,客观地造成了高校辅导员社会地位不高。高校辅导在工作中承担着“临时家长”、“专业保姆”的责任,无形之中给高校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期望压力,特别是在现阶段高校辅导员配备不足、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完善的状况下,高校辅导员缺乏时间与精力的现实与家长们颇重的期望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格外突出,无形之中对高校辅导员带来了更多不可预见的压力和挑战。在社会和工作压力下,高校辅导员根本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思考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问题。
       1.2辅导员职责定位很难落实
       高校辅导员职责应该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及带领学生干部做好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同时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创业指导。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充当的是大学生在校的“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兼具“管理员”“服务员”、“消防员”等等事务性身份与职责,可谓“千条线,一根针”。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等等诸多紧急但不重要的日常事务,辅导员已经无法做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等极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了。辅导员在高校内既承担着管理学生的职责,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职责,这种职责的双重性对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造成了难题。高校要求辅导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管理相融合,但由于日常事务的琐碎,是很难实现的目标。
       1.3高校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重视不够
       大部分高校实际上并不重视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和能力培养。表现为:一是培训机制滞后。大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都重使用、轻培养,使辅导员特别是刚进入工作岗位的辅导员严重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可能只有在入职前进行过岗前培训,并没有进行单独的、专业的辅导员岗位培训,相关的专业技能只能通过在日后的工作实际中靠摸索工作经验来获得,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辅导员仍然缺乏“上岗培训、日常培训、高级研修、学历学位的深造在内的完整培训体系”;二是发展容易遭受瓶颈。辅导员因为“琐事”缠身,不但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在职称评定上处于劣势,直接使辅导员的待遇下降。“‘教育部24号令’对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作了明确规定,但现行体制对辅导员转岗分流相当困难,没有形成合理的晋升机制。十年政工两手空空是不少辅导员的真实写照”。这就使得辅导员十分容易在工作上产生挫败感,丧失职业荣誉感,从而丧失工作激情,导致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发展停滞不前。
       2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能力提升挑战
       2.1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与社会的共同认知,同样也是学生道德水平中的重点内容。所以高校辅导员在进行立德树人教学实践中同样应重视培养大学生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程度。例如辅导员们在针对“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几点内容时,就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来对学生们进行不同的培养规划。辅导员通过监督学生的学业来落实勤学内容,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辅导员在修德方面时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主动融入德育教育,还需要在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时具备有趣、有价值的活动来给大学生们营造优良的德育氛围,例如学雷锋、劳动节、重阳节等都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针对明辨方面,高校的辅导员应中的提高大学生们的判断能力与明辨是非的能力,辅导员有责任且有义务帮助学生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辅导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反网络诈骗的宣传片或讲座以此来提高法学生的防骗意识,培养大学生们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
       2.2思政学科认同感薄弱:博士学历辅导员“曲线救国”的无奈之举与跨学科研究范式转变的阶段性障碍
       “学科认同”的概念内涵是指对学科性质、独特性、价值、构成和功能等方面的认可,是对学科同一性的认识,概念外延涉及对学科整体的认同,又涵盖对学科各组成部分的认同。学科认同对个体的学科归属感、学科意义感知、学科研究志趣等均产生着重要影响作用。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骨干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便是辅导员的学科归属。不过,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多样化带来的学科壁垒,博士学历辅导员“教职获取困难退而求其次”的职业选择等原因,辅导员个体尚未构建起普遍意义层面对思政学科的认同与归属。
       2.3注重学习,储备专业知识
       学习是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必由之路。“终身学习”被写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守则,也意味着高校辅导员在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不断学习。“学习什么”这个问题是由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内涵所决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是高校辅导员必备的职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跨越性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精心学习相关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具有扎实学识与广博知识的人生导师。
       结语
       总之,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一支稳定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通过探索高校辅导员与其岗位职责相匹配的素质和能力,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平,乔凯.高校辅导员配置和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的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3):82-85.
       [2]刘佳,王林清.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辅导员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01):80-84+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