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谭长平 王娥
[导读] 基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结合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思考与实践探究初中物理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策略
       谭长平  王娥
       陇南市武都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陇南市武都区旧城山中学  746000
       摘要:基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结合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思考与实践探究初中物理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策略:依托互联网构建开放式物理教学资源;借助三维模型再现思维流程;运用微课视频丰富教学方式;利用课件游戏活跃课堂氛围;妙用交互式白板培育学生科学观念。旨在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项教学辅助工具,而且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掌握物理原理的载体,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应立足实际、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位,以教与学的融合为核心,借助信息技术便捷性、多元化与趣味性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动因,降低其理解物理知识本质的难度,教授其实验技能与实践方法,进而促成物理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有效整合,将物理课堂打造为学生自主探究、自发成长、协作交流的“园地”。
一、依托互联网构建开放式物理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最为显著的优势便在于其打破了信息传输的界限,促进社会信息的高密度与高速度流通,形成了无处不在、无所不用的信息生态。教师应善于从网络中学习先进、前沿的物理教学思想、手段与模式,筛选各类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并根据本班学生的物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诉求等对其进行改进与补充,形成具有开放性、鲜明特点的物理教学资源库。如“抖音”平台上“学霸数理化”近日发布的“凸透镜成像”短视频以动态滑稽的卡通人物代替“蜡烛”,人物的移动代表物距的缩短,以人物的“背影”表示虚像,再借助简单直观的作图为学生生动且有趣地讲解了凸透镜成像原理。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此种教学方式可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物理教学的亲和力[1]。
二、借助三维模型再现学习思维流程
       发展学生思维是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任务之一。初中物理知识逻辑性较强,部分学生对此会产生危难心理。为此,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三维模型再现学习思维流程。例如在讲解“物体受力分析”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构建“物体受力”3D模型,随意在模型上施加各个方向的力,请学生判断、计算维持物体平衡所需要的另一个力的方向与大小。教师则按照学生的表述调整模型的参数,学生从模型的运动情况便可验证自身的判断与计算是否正确。

此种教学方式可激发学生自我反省、自我优化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2]。
三、运用微课丰富教学方式
       微课是初中物理课堂上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其具有主题鲜明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微课视频的空间的十分广阔,如借助微课视频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掌握物理原理;再如利用微课视频总结单元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视频提示完善单元知识思维导图,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另外还可运用微课视频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生成性资源。如利用监控体系记录下学生动手操作的全过程,将学生操作错误的部分剪辑成时长在十分钟以内的微课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并请学生指出、改正错误操作,可提升学生物理实践能力。
四、利用课件游戏活跃课堂氛围
       初中阶段学生压力加大、课业繁重,枯燥僵化的课堂结构将引发学生逆反、厌倦等不良心理。为此,教师可将初中物理教学意图渗透至课件游戏中,以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解“认识运动”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借助课件开展“找找谁在动”游戏活动:课件内包含两幅图片,均为“1、2、3木头人”游戏场景,两幅图片内有两人挪动了位置,学生需自选参照物判断哪两个人在闭眼期间发生了运动。这样的游戏十分新颖,并融合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学生在游戏中逐渐掌握了判断物体相对运动的方法,有利于其深度学习物理概念。
五、妙用交互式白板培育学生科学观念
交互式白板为大型挂壁白板,内置计算机处理器,支持动态感知、触摸感知、交互等功能。将其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可实现实验的动态化演示,并且可培育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如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一课实验知识时,教师可首先借助多媒体呈现一胖一瘦两个人进入装满水的浴缸内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排开水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相关。此时学生猜想为与人的体重、体积相关。其次,借助交互式白板演示教材内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可得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的结论。再次,学生尚未验证“物体浮力与物体重力可能相关”这一假设的真伪,教师可请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验证猜想,如将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与铜块浸没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学生发现变化值相同,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其自身质量并无关系。上述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可培养学生科学观念。
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教师应把握不同信息技术的特点与适用范围,结合学生学习、认知需求优化教法、丰富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沈学军.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措施研究[J].新课程,2021(17):147.
[2]陆孝青.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授课方式的实践研究——以初中物理实验课为例[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1):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