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 周月
[导读] 留白艺术有着较强的中国画审美特点,能够将中国画独具的艺术魅力予以全面展现
       周月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1
       
       
       
       摘要:留白艺术有着较强的中国画审美特点,能够将中国画独具的艺术魅力予以全面展现。从中国山水画中探索其蕴含的哲学思想,通过分析留白艺术中的营构和意境探析其所表达的审美表现。并通过留白的营构方法和审美意境,探索留白艺术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和艺术精神。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留白艺术;探析
       引言
       我国对山水的概念界定最早是因为宗教文化,其将天体宇宙的深奥神秘进行了展现。而古人还特意塑造了山神、水神等神话人物,并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敬拜,也正是这些神话造就了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和大自然有着密切关系,其能够通过对山水景物的艺术创作表达出人内心的情感,这些情感都是基于对自然的感受以及心中理想所形成的。中国画留白艺术起源于六朝阶段,在宋朝获得了快速发展,最后形成中国山水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留白艺术指的是与黑相辅相成的白,是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的画面构成元素。并且其受哲学思想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美学作用,表达了特殊的情感意蕴。
       一、中国山水画中留白艺术的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而文化又对艺术创作具有引导作用。所以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哲学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其自然,不作为的处世态度,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艺术所想表达的。“无为”即“留白”,给予艺术作品无限的想象空间,即画家所想表达的意境。由“无”生“有”,通过有与无、黑与白的对比,升华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给人留下物象无限想象空间。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这与画家所秉承的虚无、空灵的境界是同一观点和理念。在中国古典哲学角度上,可以将山水画中的“留”看成是方式或者结果,将“白”看做想象与设计。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在过去的中国山水画中,不添加任何底色,无论稀疏还是密集,相聚还是分散,都属于留白艺术。借助墨黑与留白强烈的对比,将深沉和光明推向了极峰。即老子所说的“知黑守白”,相对于其他绘画技法来说,留白是更加难的艺术表现手法。
       清代张式曾在《画潭论画山水》中说:“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1]一幅中国山水画中的白不是纸素之白,而是作者特别设计的情趣之白。一般来说,中国画中的空白皆为形象中的一部分,其既能够对画中的主体予以烘托,又能够放大作品自身的意境。比如,素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的马远所创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中只有一叶扁舟,渔翁垂钓的场景,四周皆是空白。画面用四周的空白突出垂钓的场景,将视觉中心聚焦于此,更用小舟泛起的波澜衬托出萧条的景象,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正如佛家所主张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是世间万物的本质,与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山水画中的留白既是虚无的,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这需要观者调动自己的感官予以深入体会。
       二、中国山水画中留白艺术的审美表现
       (一)留白艺术中的营构
       在艺术创作中,画面的营构非常重要。即便是大师级的画家,在绘画创作中看似随意勾勒的两笔,其中也是经过无数的构图设想,最终选择最合适的营构方式进行创作。在对画面进行营构时,留白尤为关键,特别是山水画类型的作品,人们常说“画实易,画虚难”。而“白”能够当做白云、天空,也能够当做小溪、河水、湖水等。要想创作出一幅好的山水画,需要的不仅仅是笔墨技法,更要注重画面中留白艺术的营构。

其中笔墨能够完成作者预期的创作效果,而留白艺术的营构则是增添了笔墨与构图的意蕴和涵义。比如,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所创作的《夏山图》,其就对留白进行了充分运用。画面上方的留白被众人认为是天空,下方的留白认为是水,除此之外,不会再有其他的含义。利用稀疏与密集的合理分布,再加上笔墨独具的黑色,共同构成紧凑的节奏从而令最终的成品更加简洁精炼,进而让观赏者深刻感受到静谧、舒适、空幽。而这一成功作品主要还是取决于留白的设计,若是画面上下没有设计留白,那么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会有所欠缺。作者之所以这样留白,是想引导观者对其进行联想,体会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在画作中左上进行大面积留白,能够有效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然后在下方及右下放留下小范围空白,让画面具备一定的节奏感,再书写落款作出呼应,保证了整个画面的平衡性与和谐性。若是作者在营构过程中没有留白或者是没有合理的留白,那么画面势必会变得僵硬死板,更别说意境深远了。由此可见,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对于留白艺术的营构需要用心经营,也就是“经营位置”。发挥留白艺术最大的作用,升华整幅画是审美意蕴。
       (二)留白艺术中的意境
       在中国山水画中,对其空间布局进行“经营位置”时,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就是虚实,讲究“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2]基于黑白两个颜色强烈的对比,完美的在大自然和理念观点之间构建画面的虚与实,其中“虚”指的就是画面中的空白;“实”指的是画面中的物体或景象。清朝著名书画家蒋和在《学画杂论》中说过:“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虚实相生,既得画理”。[3]在审美层面来看,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比如画面视觉中重点突出的形象应当为实,选择浓厚、细腻、饱满的技法;相反,陪衬的形象应当是虚的,可选择应用浅淡、粗犷、简单的技法予以表达。这正是中国山水画中所强调的虚实结合、阴阳平衡。中国山水画中对留白的合理设计冲散了颜色较重的水墨以及整体所表达的庄重感。在黑色和白色的协调下,让画面实现无色生色的意境。
       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其通常都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这必然会涉及到留白,因为营造意境不可或缺的就是空白。尤其是物象中的留白,能够引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类似于“白”、“无”这些绘画字眼能够通过观者的想象而形成深远的意境,由物象转为意象时更多的表现了画家的主观思想,而观者从视象上更能从“无”中体会到画家所想表达的“有”。未曾设置留白的山水画总好似缺了点什么,无白即无意境,而无意境就导致整幅画作没有灵魂与生命。如夏圭的《溪山清远图》,用下半部分的巨石、树木和楼阁等进行细致的实景绘画穿着,突出画面的“实”和“黑”。上半部分用大面积留白的山、水展现虚无缥缈的空灵之感,突出画面中的“虚”和“白”,从视觉上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
       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其突出描绘了“淡”,有趣之处则选择用空白衬托,此种“留白”属于妙不可言的一种技法,同时其也是“白”相同分量下不一样的感受。这正是中国画中主张的在墨色中融入以及在黑白空隙中徜徉。对中国山水画而言,留白除了能够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之外,还能够作为画作的语言表达,因此,画家一定要提高对留白的重视,并不断探索思考怎样留白最为恰当合理,最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与价值。
       结束语
       留白艺术的典型美就是虚实相生、知黑守白,特点是含蓄,需要观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去领悟,在山水画中对其进行应用,也说明了画家对艺术和审美的追求。作为具备中国特色的审美表现技法,留白对多个艺术事业都有很大影响,其内在含义多元,能够同时呈现中国文化、哲学理念以及绘画艺术。因此,在创作中国山水画时,一定要对留白艺术进行合理运用,展现出中国画特有的虚中有实、无中生有的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任道斌. 画学集成[M]. 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2.6.
       [2]潘运告. 清人论画[M].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271.
       [3]傅抱石. 中国绘画理论[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