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丽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对于学生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奋耕耘等可贵品质,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提高、集体互助劳动协作意识增强等重要能力。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劳动与技术教育基础,为祖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创意建设;使用
国家对中小学教育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要求,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能教育,应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状况,为学生劳动与技能学科学习与实践提供广阔的天地,建设富有创新性和具有可实践操作性的教育基地。结合劳动与技术教学内容和目标,带领学生在基地深入体验劳动过程,运用所学技能,使学生了解与明确劳动创造的伟大,又能够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以实践促成学生劳动与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1]。
一、小学劳动与技术建设教育基地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与提升学生劳动创造力
建设小学劳动与技术基地,能够突破传统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相关实践受限的局面,为学生提供不同主题的劳动与技能实践平台。学生在基地能够在教师的积极带领下,自由、畅快地“大显身手”,展示劳动技能,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投入劳动实践。社会的不断发展正是因为人们在辛勤的劳动中不断创造与前行的结果,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创建为学生劳动技能发挥创造无限可能。当学生以理论知识充分联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调动头脑智慧,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能使学生热爱劳动,对劳动技能学习与掌握产生浓厚的求知与探索欲,将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2]。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功能作用
学校积极建设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无论是利用校内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能实现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运用。我国很多小学校内教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也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如教学空间浪费,配置的教育资源如教学设施等未被广泛使用。很多时候都是用于大型公开赛课,或者提前构建以备教育所需。如果以劳动与技术学科教育目标为方向,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能够为学生的学科学习开始更广阔的天地,也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三)推动教师专业技能不断提升
小学阶段,针对劳动与技术学科开展教育基地的建设,必然要求学科教师对基地建设献计献策,学校亦会综合考量与评估,进而落实创新基地建设。一方面使教师的教育眼界由教材、课堂教学转移到更广阔的领域。教师应充分思考当前小学生劳动与技术学习现状,站在学科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学生当下学科学习与技能发展的状况以及促进学生劳动与技能综合发展的长远规划等看待学科教育。学生走进劳动与技术基地进行学习、参与实践,仍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教育引导,或者说对教师的教育素养要求更高。因为学生在基地的学习与实践更能验证教师日常教学效果,同时考察教师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引导能力。因此。建设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对于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的创业建设与使用策略
(一)创意建设非实地教育基地,定期带领学生进行相关主题劳动与技能实践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创意建设,应注重发展“概念基地”建设[3]。因为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除了教授学生基础劳动内容如种植、编织、家政等具体劳动技能教育外,还向学生传授社会劳动技术知识认知与学习,如学校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扩大学生的劳动技术认知范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以图书馆、电影院、博物馆、游乐园等基础服务或游乐场所设置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也就是说学校借助社会资源延伸劳动与技术教育,开拓教育阵地。目的使学生体会不同场所中人们的基本劳动内容,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明确劳动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珍惜劳动成果,发挥学科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提升学生劳动与技术综合素养。如开展“图书馆劳动与技术基地”建设,学校与图书馆对接,定期带领小学不同年级学生走进图书馆,学习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如何工作的。从工作技术及服务他人双方面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发挥智慧,为图书馆献计献策。图书馆工作内容纷繁复杂,图书分类、索引、借阅归还、保护维修等工作都需要图书馆工作者付出辛苦的劳动,维持图书馆运作。教师与学生一起跟随图书馆工作人员实践图书录入、投放等工作,使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带领与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体会图书管理工作的不易,是对人智慧与体能的考验。除了图书馆,社会基础服务设施场所都可开设劳动与技术概念基地,借助社会资源深化学生学科学习,提升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感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结合学校实体教育资源,创意建设多类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阵地
除了概念型劳动与技能教育基地设立,将学校教育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从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出发,创意开设不同类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有效提升劳动与技术综合技能。以浙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中“奇妙的针法”为例,我国传统手工艺术家尤以针法设计与创造出众,手工刺绣作品精美绝伦,是我国传统艺术发展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项艺术。如我国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皆为一根绣花针绣出高超技艺,展现传统手工劳动者的智慧与创造力。结合奇妙的针法教学,学校明确培养学生相关劳动技能及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并热爱传统艺术的精神素养,开设传统手工艺术教育基地,将名绣、手工针线艺术品等进行布置展示,设置多媒体播放传统针线手工艺术品创作过程,为学生准备丰富的针线操作材料,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奇妙的针法操作。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针线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在生活中解决衣物损坏等问题,加以传统精美针线手工艺术熏陶,使学生感叹传统手工艺术劳动者的慧心巧手,落实于实际的学习与生活能够更加热爱手工艺,提升劳动技能及艺术审美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综合以上建议,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建设与使用评价机制,使得学生的学科学习真正通过基地教育变得扎实、稳定,促进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谈琴芳.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的创意建设与使用[J]. 求知导刊, 2020(14).
[2]胡永刚.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主题场馆的建设与运用[J].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 000(012):P.3-4.
[3]李更喜. 关于社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探讨[C]// 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