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成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通过调查、访谈和随机听课发现存在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低于国家的期望,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呈碎片化状态,教师疲于应付教育和家庭而无暇学习传统文化等问题;重塑和强化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情感,夯实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的多元支撑,形成职前与职后联动多元的培训体系,促进教师生发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师 传统文化素养 问题解决
教育部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党中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示精神,2017年秋季开始全面使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教材采用单元设计的形式,近一半的教学单元都设计了传统文化题材的教学内容,内容涉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俗、传统节日、二十四史、古诗词诵读、文言文、明清小说节选、红色革命文化等内容,同时大量增加了儒家经典名篇名句、古代寓言故事、民间、神话故事与蒙学经典内容,单元内容中还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日积月累”和“阅读材料”等板块,向学生介绍汉字起源与演变、字谜、书写规范、民俗等拓展学习内容。部编版教材在国学内容方面选编了近40%的国学内容,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9篇。由于教材内容中强化了传统文化内容的多样性,传统文化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更高的传统文化素养。
本文在梳理部编版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随机听课,发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低于国家的期望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一共编排了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了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同时,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也占比较大。传统文化种类和学科领域如此庞杂、丰富的内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扎实的中国历史、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的历史素养,同时对“经、史、子、集”的学术典籍都要有比较广泛的涉猎。
本研究通过对被试教师的教材传统文化知识和与此相关的课外知识掌握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教师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掌握的正确率达到90%以上,教师对唐诗宋词等古体诗词的掌握最好;而对于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内容掌握的正确率37% ,教师对课程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对“经、史、子、集”内容的涉猎、诸子百家哲学观点、历史典籍和政论的历史价值掌握的比较差。
这说明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底蕴还跟不上国家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2.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呈碎片化状态,缺乏系统性
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没有系统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涉及到国学内容很少,学习的点滴只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没有系统性。工作之后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都是通过研读教材、教学参考书和看一些专题电视节目学习到的。老师为了应对课程教学,需要花费备课的大部分时间查阅资料和背诵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和历史名人轶事。可以看出,这些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底子薄,呈碎片化状态,仅限于教材所触及的内容,对课程以外的传统文化内容涉猎较少。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繁若星辰的灿烂文化,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哲学、文学、数学、农业、天文、医学、机械、纺织等诸多领域文明成果。本调查和访谈仅仅以“四库全书”和“四书五经”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分类,以及著名章句为主要内容设计测试题,经过统计发现接近三分之二的小学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内容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教材层面,对被测内容的整体性和归属,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和范围模糊不清。
3.教师疲于应付应试和家庭琐事,无暇学习传统文化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依然围绕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未来的升学打转转,学校日常强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天平砝码也偏向了提升学生应试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掌握一边,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设计练习和考试题,闲暇时间再淘宝和上网,回家以后忙于家务和琐事,根本没有太多时间阅读传统文化方面的书刊。对教师而言,传统文化素养的习得,最重要的提升途径来自于教师发自内心的读书渴望和长时间的自律坚守。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师没有读过教育部推荐学生必读的名著名篇。
二、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对策
1.重塑和强化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情感
教师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是国家和民族人才培养的实践者;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更是民族发展和振兴的未来接班人与建设者;教师和学生责无旁贷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教师和学生责无旁贷地需要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条件和氛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知,或原滋原味或再加工再创造地传承给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因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传承历史和当代的优秀文明成果。教师的教育效果,应该是涵养学生的心灵,构筑学生的灵魂,搭建学生的价值体系,引领学生的文化认同。因此,重塑和强化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情感,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意义重大。
2.夯实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的多元支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夯实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基础:
第一,要利用好主流媒体,增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app、网络直播平台、微信客户端等各种新旧媒体都可以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教育行业的事情,它是一项涉及到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教育学段的固本工程,是涉及到国家和民族未来人才培养的铸魂工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给与充分的重视,不是发几个政府文件,召开几次新闻发布会就能解决问题的,要在各级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前提下,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宣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激发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社会热度,创设在校园和社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板报、宣传栏、校园公众号、班级管理微信群里面传播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为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创造氛围。
第二,拓宽中小学教师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实践途径。随着中华传统文化被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推崇,社会力量的传统文化传承力量正呈现勃勃生机,这股力量的主体是离退休的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民间手工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邀请书法、国画、诗联、传统戏曲、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民俗手工的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走进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讲座、名家工作室、传帮带工作坊,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激发教师参与和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领的热情,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服务求知欲旺盛的中小学生。
第三,树立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教师优秀典型,增强自身的造血机制,练好教师的内功。打铁还需自身硬,求人不如求己,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基础保证。树立典型、培养典型,激发教师自修的内动力,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偶像和榜样,才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促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激情。
3.形成职前与职后联动多元的培训体系
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需要教育体系多方面共同助力,尤其是高师院校、综合性大学和中小学教研部门,以及小学校形成联动机制。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前、职后联动多元培训体系可以采取以下实施方略:
第一,国家教育部要从定位、布局的高度重新定位高师院校和省市级教育学院的关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省份在学科设置、专业定位、人员结构、培训课程体系、资金使用上形成一体融通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强化师范大学的培养培训职能,弱化教研机构的职后培训职能,师范院校和教研部门融合成一体化的师范生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师范院校,一体化的师范院校仍然保留原来的师范生培养体系,另外成立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训练和在职教师职后培训的教师发展专修学院,负责中小学教师中华传统文化职后提升培训。
第二,师范院校和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整合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资源,设计适合中小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的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课程群包括通识课必修群、通识课选修群、专业课必修群和专业课选修群,采用菜单式课程体系,分为大众化课程、单点单做式课程、量身定做式课程,由合作双方确立双方认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课程研修标准,预约服务,按质付费。
第三,采用面授式、远程式、混合式的多元的培训形式。面授式培训主要应用在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和中小学再培训种子教师的培训中;远程式培训主要应用于没有办法脱产的一线教师,以及农村和边疆地区的教师培训中,主要借助网络课程和网络培训平台;混合式培训是将面试培训和网络培训有机结合,寒暑假培训采用面试培训,而日常培训采用网络培训。其四,借助当今手机app建立微信和QQ交互关注平台,由政府部门和网络公司合作,聘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施和实践展示的专家,将他们的课程做成短视频和音频通过关注公众号、微信群、喜马拉雅、手机快手等网上视频、音频直播平台播放,会员制注册,按流量适当收费,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
4.促进教师生发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小学语文教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更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非一天之功,需要一代代小学语文教师不懈的努力,永远无止境,永远无尽头。国家政策引领、资金扶持、培训体系的多元支撑、课程体系的建立都是外力,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构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建立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的基础上,挖掘自身自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动力,通过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主动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更好地通过课堂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认真研读国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意见和学科课程标准,分析透彻国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性建议和要求,把握好方向。其次,自定一份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学习计划,分为三年目标、一年目标、季度目标、月目标和周目标,根据学科和课程教学的需要列出读书清单和实践技能训练清单,根据设计思路实施自身的专业成长计划,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通读和精读课程标准建议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书目。再次,在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研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把握好教学目标设计和实施的原则要求、内容要求和深度与广度要求。再次,经常和同行交流,向有经验的同行和专家请教,完善自己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