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胜
陕西省神木市第五中学 71939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一言论明确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那么,初中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及原则又有哪些呢?以下,笔者将以这两个方面为突破口,尝试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挖掘弦外之音,理清文章内在蕴含的思想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的句子看似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可实质上却蕴含着创作者特定背景下浓厚的思想情感,而这恰恰正是学生更好理解教材课文,进而上升到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当在带领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感悟的基础之上有效融入人文性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其中,挖掘作者的弦外之音,以便理清文章内在蕴含的思想情感,并从中领略、体会到最真挚、最纯洁、最高尚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沈石溪先生所著的《斑羚飞渡》时,我着重带领学生分析了如下一句话“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这句话直白而形象地描述了斑羚羊群越过山涧的场面,初读似乎平淡无奇,然而其中却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没有任何迟疑、没有任何抱怨,老斑羚愿意为下一代铸建起一条通往生存的光明桥梁,哪怕这架桥梁的建立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这种不逃避、从容不迫的救助场面恰恰是老斑羚临危不惧、敢于牺牲自我、舍己救人英勇精神的最集中代表与体现。如此一来,通过这句话的重点分析与讲解,很容易促使学生在深刻感受到斑羚羊群身上那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精神力量的同时,进行反思与自省,有利于学生舍生取义、勇于牺牲、视死如归高尚情操及情感态度的形成与树立,很巧妙地将这一课的情感教育价值目标落到了实处。
2、树立美好形象,创设熏陶与感染的德育教育氛围
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对初中学生有着巨大感染力与说服力的艺术形象,灵活而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保证学生在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同时,接受心灵的熏陶、启迪与洗礼教育,促进自己身与心的平衡、和谐成长。
如《邓稼先》既是一篇回忆性质的散文,同时又是一篇典范的人文传记,杨振宁先生在文中用大量的笔墨及语言成功地刻画了邓稼先这一人物形象。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认真分析了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设计领导者奥本海默的性格特征:奥本海默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很少顾及他人感受,因此外人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而邓稼先虽然能力超群,但却仍能保持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不骄不躁的低调行事风格,也正因为如此,他获得了他人的一致好评与绝对相信。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从“我不能走”这一部分为切入点,仔细研究了邓稼先身上所具备的高尚精神与品质:具备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超凡的推理能力与直觉判断力、勇于克服一切苦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即使身处险境仍能努力工作、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心与意念。如此,学生不仅能对“两弹一勋”邓稼先所作出的丰功伟绩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从中真正体会到了邓稼先真诚坦白、谦虚谨慎、不卑不亢的个人品质。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1、德育教育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青春期,这一阶段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好奇心强,热衷于新奇、有趣的事物;相反,却极为抵触一成不变、墨守成规性质的教育方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必须抛弃理论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改为从初中学生身心特点与语文教学内容所蕴含德育素材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而恰当地制定多样化、多形式、多内容的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初中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也才能诱发他们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2、德育教育要契合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
不同于思想品德、政治教育等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初中语文中的德育渗透,强调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有机融入地德育教育,这就决定了德育渗透过程中必须充分契合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育为主,德育教育为辅。素质教育理念下,一线教师切不能颠倒主次,一味地追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以致打乱了正常轨道的语文教育教学计划;应当在向学生讲解语文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具体德育素材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机渗透,这样才能保证将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大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较强的育人作用,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与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一定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