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8期   作者:安俊梅
[导读]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内容
       安俊梅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上馆学区东关小学, 山西 忻州 034200
       摘要:在新课改的不断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将国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国学之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学习国学对学生来说受益无穷,接触得越早越好,但是,教师也必须讲究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国学教育;小学语文;融合教学
导言:
       语文教育与国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国学的融入,也是对中国文化体系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能够促使小学生全面认识中国文化,增加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1 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的意义
1.1 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单单只是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从小就能够体会古人的智慧,除了积累文学知识以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多多关注。另一方面,国学经典能够很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尤其是在学习国学经典时通过教师详细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人是怎么生活和思考的。将国学经典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小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意识,以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1.2 学习国学有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
       开展国学教育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一个民族能够延续至今正是得益于其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立足于民族精神的持续发展。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人。一个民族,没有其独特的文化,只能称为种族。因此一个国家的强盛首先是文化的强盛,国学的强盛。国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必须予以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必须予以批判和创新。
1.3 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呈现出的一种包含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素养,其中以语文能力为核心。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国学教育有助于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增加识字量,提升记忆力,开发学生智力,加深学生对汉字的敏感度,提升语言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这门学科,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学科。语文学好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就好了,这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2 我国小学语文国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国学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小学教师对国学仅限于初步的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加入不少国学经典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把国学经典的内涵讲出来,只是进行简单的朗读和背诵,很少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其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没有真正掌握国学经典的核心内容。一部分学校的国学师资匮乏,这也是目前小学推进国学教育的一大瓶颈。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学虽然在社会上炒的比较热,但还没有真正的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另外,由于现有教材本身教学任务量较大,加上社会和家长对成绩的要求,因此即使国学学习对语文教学有较大帮助,但学校和教师也不愿进行,功利性较强,除非将国学内容纳入到考试之中,国学才有可能真正走进课堂。
2.2 教学素材选择不合理
       在传统的文化中,有经典也有糟粕。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在小学语文国学经典素材的选择上还是沿用之前的一些素材进行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一些老学究式的说教课程明显不适合现在的教育教学。在素材的选取上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明确其对象是小学生,不能够在教学时带有浓厚的说教意味,更不能给学生灌输一些腐旧的思想。

一部分教师没有甄别国学内容中的精华与糟粕,只是一股脑儿地传递给学生,却没有注重作品的教育意义与时代价值。同时,有些学校虽然具有一定的师资力量,但是缺乏教学实践,使得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影响了整体国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3 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展的途径
3.1 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
       国学经典教学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才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古文化环境的布置,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古代人民是怎样进行学习和生活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环境熏陶,让学生的心态发生改变。借鉴古人好的方法去学习国学经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环境的布置方面,学校要注重特色的突显,走廊以及宣传栏都要设置相应的国学板块,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浓厚的国学氛围。
3.2 加强对汉字的学习,通过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国学的基础就是学习汉字,汉字教学十分重要,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感知汉字的魅力,从而学习国学。汉字的音、形、义都有其独特的来历,汉字就是微型的文化史,其发展从商代甲骨文起至今天的简体字,拥有着与中国文化比肩的历史。讲解汉字演变的历史是讲解国学的开始,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图片和影像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并且容易被色彩鲜艳的动画影像吸引,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国学教育融入其中。例如,在讲解会意字或者形声字等合体字时,教师可以通过影像来让学生能够理解其造字的原理。通过图片让学生看到字演变的过程,如“休”字可以说就是:一个人靠着树在休息,所以“休”由单人旁与“木”组成。通过教学工具将学习的内容具象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避免畏难和厌烦的心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字练习,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字的魔力,从而让他们感受国学的魅力,并且还能练得一手好字。
3.3 经典故事,让语文教学更轻松
       语文课堂,更应注重与课文相联系的国学经典故事的适时引入和补充,为学生学习注入源头活水。引导学生说出了解的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学生能说出许多故事,如《闻鸡起舞》《临池学书》《凿壁借光》等,挑选一个经典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并布置学生回家搜集阅读其他故事,这样学生的收获就大了,既加深了读课文的理解,又拓展阅读了不少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3.4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由于国学中的部分内容艰涩难懂,需要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某些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对于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连续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如果仅仅为了有国学教育内容,而将国学内容片断性地、无序地穿插在教材中,不仅不利于教师的系统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应该经过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规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以及每个?阶段学习培养的目标,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因此在国学学习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差异对待,要根据孩子不同的语文基础和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4 结论
       小学语文阶段的教育属于启蒙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选择知识体系的制订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国学教育,让祖国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在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国学教育的过程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荣珍.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
       [2]刘凤华.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34):353—354
       [3]徐燕.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教育与管理.2014.
       [4]李岷妍.国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8(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