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爱萍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解读文本、行走文本的问题之外,还很有必要思考如何艺术地设计发散型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深层思维,发掘学生潜在能力,为其注入创新意识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提问 创新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爆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造思维的能力。提问恰当,是指精心地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和探究知识规律上;提问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迅速引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是指以灵活自如的提问方法创设“愤”、“悱”情境,以高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一)创新思维是学生成就更好自己、适应社会的必备要素。朱棣文讲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別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它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从而促进他们向更新、更复杂而广阔的方向开拓前进。
(二)创新思维是国家发展前行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竞争激烈,教育理念也飞速发展,世界对于创新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一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充实自己,为将来的创新奠定海量的知识基础,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培养各行各业的创造性人才,从而继续推动国家的繁荣强盛。
二、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初高中学段的语文课堂,常常是老师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究其原因,无非是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问题,要么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要么在提问时没有讲究提问艺术。有时,提问过于随意或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比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有时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问题空泛、难度大,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此外,提问雷同无新意、提问对象过于集中等,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锻炼思维能力。因此,教师优化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必经之路。
三、如何有效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以此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
提问时,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框架,让答案具有多维性;教学中,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多角度、全方位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取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从而让课堂教学的效果有质的提升。
以下提供几种常见的可操作的提问方式供参考:
(一)发散式提问。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答案虽然各不相同,却都能言之成理。发散性提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在初步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我提出了教深层次的问题“课文中都写到了哪些变?这些变化之中,有没有不变的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出变化的是不同情况下处理事件的诸多方案,而不变的则是奥楚蔑洛夫警官阿谀奉承、迎上欺下的丑陋嘴脸和众人麻木愚昧的社会世态。
(二)求异性提问。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求异性特征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品质。求异性提问就是要求学生回答出不满足课文中现成的结论,从新角度、新观点去想象和思考,创造出与课文不同的结局。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吴用一行人为了劫取生辰纲,设计了非常巧妙的计策,让杨志一方防不胜防。在引导学生分析吴用“智取”之“智”和杨志“误失”之“误”的具体表现后,我追问了一个问题:“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的表演看似天衣无缝,但是真的没有破绽吗?”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后,整理出了诸多合情合理的破绽,例如:
1、“又没碗瓢舀吃。” 卖酒人居然不带瓢;
2、“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卖酒人热心过度、急于推销酒;
3、七个枣贩对卖酒之人毫无疑心、取之痛饮。前后矛盾、操之过急;
4、“六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武功高强的“枣贩” 脱得赤条条的,杨志看不见他们身上的肌肉?
……
此外,还有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提出了推想式提问、归纳性提问、延伸性提问、自主式提问、等多种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方法和策略。
其实,很早之前就有教育教学专家提出了问题驱动教学法,通过问题驱动,的确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但是,若要让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务必关注提问的切入点和指向性,通过恰当而巧妙的提问,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去展开合理的想象,点燃学生灵感的智慧火花,开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格兰特·威金斯 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