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玲
广东省蕉岭县实验小学
从教多年,一直担任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教学工作。教着教着,却发现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不少老师上课后,回到办公室,抱怨课堂气氛沉默,自己在唱独角戏。我也有同感哪!是什么原因呢?是学生还是老师的问题呢?中高年级,这些年龄段的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越来越不爱表现自己。还是因为课堂上老师做得不够?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如果我们的课堂充满情趣,学生还会这样吗?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 精心设计导入语
萨迪曾说:“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一成不变的导入新课的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导入语,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会喜欢上语文课。教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推陈出新,让学生在课伊始就兴味盎然。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者这样导入:“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去旅游。这个地方呀,去游览了的人都还想去第二次,第三次呢!是哪个地方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此处的风景吧。”接着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通过图片先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让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第十一册课文《青花》时,我先播放一段著名歌星周杰伦的名作《青花瓷》。熟悉而又动人的旋律在课堂上响起,学生们不少是追星一族,一听这歌就来劲了,有不少人还跟着唱起来呢。听完后,老师再来揭题,学生便兴致勃勃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教学语言要有节奏变化
教师进入课堂就应该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以富有节奏变化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听课。实验证明,单调乏味的声音刺激会让人的大脑皮层进入到抑制状态。不少人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听着听着,昏昏欲睡,甚至睡着了。如果教者上课能结合课文内容,注意语调轻重快慢,抑扬顿挫,这样的声音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提高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
三、坚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热情。不少老师觉得这一招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比较奏效,其实中高年级的孩子,包括成人,也爱听激励性的语言。当学生做得不好,或回答问题错误时,教者面带微笑,和蔼地说:“说错了,没关系。”“你大胆发言,值得表扬。”诸如此类的话语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同时对其他学生也有鼓励的作用,使他们不至于因害怕答错题而不敢回答问题。这样课堂上能积极发言的学生就会多起来了。自然就不会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了。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者要给予大力的表扬,如“你真认真,真棒!”“老师都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此处应该有掌声。”……这样长期下来,课堂上掌声阵阵,怎么会有沉默?不管是上层生还是下层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激励,他们怎么会不爱上语文课?
四、教学活动要有动有静
所谓动与静,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对活跃或安静的活动状态。动指的是学生的讨论,交流,争辩,竞赛等。静指的是相对安静的默读、思考、动笔写作、静心聆听等。可想而知,动太多,看似热闹,却易造成混乱,影响学习效果。静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如一潭死水。所以教者在课堂组织活动时,要将两者有机结合,有动有静,才能使课堂充满朝气。
五、安排教学内容要注意疏密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什么都抓,把整堂课安排得满满当当,分散了学生的最佳注意时间,反而会造成“面面不到”。所以教者安排教学内容要注意疏密,时间分配要有多有少,主次分明,这样就会造成一种变化,使学生感受到变化而不致于产生疲劳感。比如在教学《体育课》一文时,由于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我没有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花太多的时间。引入新课后,我就直奔主人公——涅利,抓住“涅利是怎样爬上横木顶端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个主干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进而体会主人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对于课文第一部分(母亲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和第二部分(其他同学爬横木)只是简略带过。这样处理,显然比逐段讲解分析要科学。既着眼于整体,又能紧扣重点,从而做到了主次分明,疏密有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要注意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入情入境,从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因为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如果只是依托文本,学生是很难品味出五壮士壮烈的举动,不屈的斗志的。为此,我苦苦思索,费尽心思。课前我播放了日寇疯狂扫荡,虐待屠杀中国人的视频。课中,我及时补充背景资料,用激昂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到语言情境中。学生们听着听着,仿佛来到了狼牙山,来到了五壮士身边。在引入具体的情境后,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中那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在班级里一次又一次的响起……视觉的冲击,语言的刺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壮士们的满腔怒火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敬佩不已,热爱祖国这一情感在课堂中得到了升华。
德国教育家第斯惠多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情趣,从而激励学生,让学生爱上我们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