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前教育中德育教育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8期   作者:龙优
[导读] 一般来说,幼儿教育通常指三岁到六岁这个阶段
       龙优
       锦屏县偶里乡中心幼儿园    556704
       【摘要】一般来说,幼儿教育通常指三岁到六岁这个阶段,此时期的幼儿对周遭事物非常好奇,身心各项发育尚未完善,因此,在对其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式。本文将针对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策略,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对学前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教师不能只是对他们讲理论,更应该将相关德育知识结合日常生活推送到它们面前,使其通过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感受德育的深刻内涵,从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幼儿若能将德育之魂融入自己内心,将对未来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其之后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渗透对幼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幼年时期的儿童身心尚未发育完全,对事情的鉴别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若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其养成良好的德育素养有很大阻碍作用。因此,教师需竭力为幼儿提供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并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元素传递给他们,使其道德水平和思想品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幼年阶段的幼儿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较差,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应对文字化的信息进行一定处理,最后通过丰富、生动的符号、图像、视频呈现在幼儿面前,强化他们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促使其立大志、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二、主动深入地了解幼儿,让幼儿感受爱、学会表达爱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们常常说:“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幼儿。”但是在实际授课中,又有多少教师能切实做到呢?这并不是说教师不爱幼儿,而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关爱幼儿,甚至都未能切实了解幼儿。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即使教师们每天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爱护着幼儿,但幼儿难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甚至部分幼儿还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压迫感,会想从教师身边逃离,这样对教师进行德育渗透会产生很大阻碍作用。事实上,识人方可善教,善教必先识人。进行幼儿学前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深切了解自己的班级的幼儿,时刻掌握幼儿的三状态,即心理状态、身体状态和学习状态,并善于观察幼儿当前喜欢玩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这样方可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帮助其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甚至可以给每个幼儿建立一个学情档案,将幼儿每天的变化记录下来,并结合自身教学过程对档案内容进行补充,这样方可更好地掌握幼儿的成长轨迹。通过学情档案,教师对幼儿的日常活动及所思所想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便可结合不同幼儿情况为其树立近期、长远的目标,从而在无形中对其进行德育渗透。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爱大多被埋藏在了心中。但是,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发现教师潜藏在言行中的关爱,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间离师生感情,不利于德育渗透工作开展。基于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身与幼儿间的关系,积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幼儿能更加明确、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意。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对幼儿表现出足够的关心、理解和尊重,并针对幼儿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这样方可让幼儿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爱。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和幼儿间会萌生出一种清晰又难以表述的联系感,这种联系感会让幼儿乐于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告诉教师。教师通过幼儿对自己的倾诉,可对幼儿的思想状态有更深的了解。只有先懂爱,才能表达爱。幼儿对爱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强之后,他们会想要对周围同学、教师表达爱。但是,由于他们年龄还小,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通常会利用肢体进行爱的表达,这就出现了部分幼儿会恶作剧的现象。

对此,教师应采用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幼儿的情况进行科学引导。例如,当孩子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教师为拉近师生距离,可每日对幼儿亲一亲、抱一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直观感触明白教师对自己的爱。此外,教师可利用游戏加深与幼儿的关系。在实际游戏过程中,教师可和幼儿谈论一些他们喜欢的人、玩具、事物等,借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应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让幼儿多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样方可在无形中锻炼其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德育渗透的教学目的。
       三、通过课堂游戏的方式,捕捉最好的德育时机
       在授课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举动,和幼儿进行沟通时应保持一个较为和蔼可亲的状态,尽可能使他们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通过此方式,幼儿可形成较为柔和、包容的心态。但是,很多教师进行德育渗透不看时机,当幼儿做了错事之后,教师会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要知道这是很难起到作用的。当发生这种情况时,稳定幼儿的情绪是最重要的。此外,教师可利用课堂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幼儿喜欢游戏是天性,教师要善于洞察幼儿的心理特点,将德育渗透融入到课堂游戏之中,从而增强德育渗透的效果。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观察到幼儿经常会为了争夺某一件玩具而大打出手,即使那种玩具有很多,他们也会争抢其中的一个。这种行为出现是因为他们没有一定的秩序感、规则感,缺乏相应的礼让心导致的。基于此,笔者为幼儿组织了一个主题为“孔融让梨”的课堂活动。在活动前,我先给孩子们讲了我国传统故事《孔融让梨》,而后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小道具,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完美地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展示。通过这个游戏,幼儿对谦让、礼貌有了新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抓住德育时机开展相应的教育,借此提升幼儿的礼让之心、道德感和责任感。由此可见,通过课堂游戏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进行德育渗透的时机,对其开展幼儿学前教育的德育渗透工作有很大帮助。
       四、结合日常生活,借榜样的力量诱导幼儿养成好习惯
       生活是幼儿养成良好德育素养的肥沃土壤,教师可借助生活中的事情对幼儿开展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可从幼儿的一日生活入手。晨检时,发现有的幼儿在抢玩具,教师可让他们自己协商解决,若问题解决得好,教师可对他们提出表扬,如果难以解决,教师再出面进行调解。在盥洗时,教师要引导幼儿排好队,切勿出现插队的情况,在排队过程中也要做到不推挤,洗手时要注意节约用水。在午饭时,教师可对幼儿提出要求“两光一净”,即桌面光、盘子光和衣服净。这样可帮幼儿养成珍惜粮食,重视个人卫生的道德品质。在交往中,幼儿见面首先要互相问好,发现身边值得夸赞的行为要及时赞扬。在饭后散步时,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心观察这个世界的花草树木,使其在无形中养成热爱自然的性格品质。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也要重视榜样的力量。一般来说,幼儿的判断力尚在发育阶段,难以从全方位对事情做出准确、客观判断,因此,教师应为其设立范例,让他们学习榜样便可。教师作为和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应从自己入手,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幼儿产生正向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设立标志、粘贴标语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时期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帮幼儿树立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其未来在面对问题时能胸有成竹,不卑不亢,因此,教师应重点思考如何在幼儿教育阶段高效进行德育渗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切实做到关爱幼儿,努力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而后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进行实践教学,帮他们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管小婷.活在自然学在生活——浅议幼儿园、家庭、社区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