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间文学幼儿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8期   作者: 范祖洋
[导读] 近年来民族地区课程开发热潮盛行,但开发内容多从宏观展开
        范祖洋
        西藏大学
        摘要:近年来民族地区课程开发热潮盛行,但开发内容多从宏观展开,缺少具体领域的开发构想。本文主要从西藏民间文学出发,分析其中可以用于幼儿园课程开发的部分,并结合实际,分别从开发目标、内容、形式、原则、模式和流程方面展开构想,旨在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建议。
        关键词:西藏民间文学;课程开发
        随着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实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由少到多、由表及里,正不断受重视并呈现繁荣景象。但现有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宏观视角下的多元文化课程理论建设、地区非物质文化在课程开发中的理论建构,缺乏对某一地区某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开发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以独特的视角诠释西藏民间文学的价值作为依据,并结合实际分析地方课程与其相结合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探索西藏民间文学在地方课程开发中的目标、内容、形式、原则、模式及流程,并给出应用实例,为地方课程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二、研究内容
(一)西藏民间文学与课程的相关性分析
        一方面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消失消亡的危险,将西藏民间文学引入课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将西藏民间文学引入课程,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学的理解体验和反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二)西藏民间文学引入地方课程的可能性分析
        1.理论层面的可能性。主要分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为西藏民间文学进入地方课程提供的可能性。多元文化整合理论提出多民族国家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教育应让学生开发适合其智能发展的多样化课程。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使之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
        2.现实层面的可能性。一方面我国国内教育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课程探索为西藏民间文学进入地方课程提供了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民间文学中包含传统伦理道德,开发能够进化社会空气,促进人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同时增强藏民族内部、与其他民族间的团结。
        3.政策层面的可能性。出台有关政策为民间文学进入地方课程提供了政策层面的可能性。如《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中表明:“鼓励和支持教育机构以开设相关课程等形式开展传播、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三)西藏民间文学地方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1.基本概述
        西藏民间文学是产生并广泛流传于西藏当地的文学作品,有藏族史诗、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民间谚语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藏族语言和文字作为西藏民间文学的表达载体,是最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在西藏民间文学作品中,最负盛名的是一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王》,被称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西藏民间文学除具有民间文学共有的活态性、传承性外,因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还具有以下特点:①种类多、内容丰富,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②分布广泛,特色鲜明。③具有多元文化性。④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和浓厚的高原风格。
        2.传承保护现状
        已建立区、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对国家级、区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专项资金支持并建立考评和奖励制度。同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西藏民间文学的档案保护工作和展演活动。


        但各种制度及工作等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的行政性保护展开的,虽效果较显著,但作为无形形态,需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的使用才能发挥文化本身的力量,即将这些民间文学资源变成鲜活的、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是发挥最大的价值和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西藏民间文学地方课程开发构想
(一)活动目标
        1.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经验,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基。
        2.了解藏族传统文化,初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3.具有一定知识储备,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民间故事,提高艺术涵养和科学知识。
(二)开发内容
        开发内容主要为神话、诗歌、谚语等,讲究声韵并富有哲理。由于内容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选择时应排除过于涉及宗教信仰和暴力的作品。同时结合3-6岁幼儿身心特点,尽可能选取主题明确、内容清晰易懂、文字幽默风趣的作品。
(三)开发形式
        在进行民间文学地方课程开发时,除了结合学前教育五大领域总体发展要求,还应考虑3-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开展适宜的教育形式,以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地学。如将民间故事中的长歌《酒赞》以说唱的形式显现,同时以实验展现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将诗歌《蓝天是百鸟飞翔的地方》在语言活动中进行,同时集体创编适宜的舞蹈并跳出来等。
(四)开发原则
        结合地方课程开发理论及西藏发展实际,民间文学要在地方课程中得到有效开发需遵循以下原则:
        1.本土化原则。即既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考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又要结合地区文化背景,提出适宜且可行的方案。
        2.全面性原则。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以推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民间文学应在幼儿园语言、科学、体育、艺术和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中充分体现。
        3.层次性原则。不同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一方面差异源于地域差异、教育水平和家庭背景等,另一方面层次源于幼儿的年龄、兴趣和发展等,在制定地方课程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和层次。
        4.趣味性原则。3-6岁的幼儿已发展象征性思维,通过趣味和生动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大脑发育不完善导致注意力集中不稳定,适度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
        5.可操作性原则。课程开发落实应充分考虑西藏的师资专业水平、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学校办学条件和经费支持等。
        6.实效性原则。作为地方课程开发的一大鲜明特征,应开启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心灵之旅和探究热情,达到幼儿“潜在发展水平”,并及时进行评价反馈。
(五)开发模式
        西藏民间文学地方课程开发模式核心是西藏民间文学地方课程,总体定位是“西藏自治区国家课程的补充课程”,所以西藏民间文学地方课程的开发模式是“西藏自治区国家课程的补充模式”,具体体现在开发主体、科目内容、实施形式、实施结果的补充上。
(六)开发流程
        作为开发中的具体工作,包括调查研究本地课程资源、确定课程目标、编制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编制课程。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3.
[2]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06.
[3]许慧.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以拉萨市为例[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6.03.
[4]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Z].拉萨,第39条.
[5]胡兆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48.
[6]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6.
[7]马正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