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华云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后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文化传承,其中既包含着古人高尚的精神品德与智慧结晶,又蕴含着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课程作为中职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载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感和道德品质。基于此,通过分析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研究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实现有机融合的方法,旨在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引言
语文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传统文化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了大量散文与古诗词。在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普通高中与大学的生源逐渐增加,对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文学素养基础却较为薄弱,因此积极将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已成为顺应新时代教育行业改革趋势的必然结果,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与民族情感的认同。
1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为职业学校吸引了大批学子。尽管中职学校的招生数量、规模与日俱增,但学生生源质量仍有待提高,且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其教学目的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专项技能的掌握,使其未来更好地就业,因此大部分中职学校并不重视语文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主要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极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无法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积极投入课堂互动的兴趣,并且大部分中职教师也并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在语文教学观念上缺乏大局意识。实际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原本就存在明显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是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大部分中职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普遍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传统文化相关知识,既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又无法保障最终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仅局限于表面层次。与此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刻板,既未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及时突破传统语文教学价值观的局限性,也未从传统主导者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致使学生被动性接受课堂所学知识,不利于学生日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 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方法
2.1 基于汉字文化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大部分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普遍以先朗读课文再讲解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通过阅读和朗读的方式思考文章的实质性内涵,长此以往很可能固定和约束学生的思维,甚至是不再重视教师的讲解。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时,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深入研究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促使学生对汉字文化有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认知。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语言,其中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怀和家国理念,承载了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通过汉字文化的学习,学生将会对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刻地民族认同,促使学生不再抗拒传统文化的学习,而是主动体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感和深刻内涵。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时,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深切复杂的家国情怀,要求学生领会古人的智慧思维,有效开发学生思维的延展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语文鉴赏能力。
在阅读课文内容时,教师还需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反复品读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美感,从思想层面上丰富学生的认知,为学生日后语文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部分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较为浅薄。因此,教师将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时,必须及时转变自身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创设各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生动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具体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创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对古诗词赏析的注意力,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等辅助性工具引导学生联想古诗词的意境,尽可能感受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与投入的思想情感,从而更深层次地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构建良好的情感共鸣关系。
例如,教师在讲解苏轼的《前赤壁赋》这篇古诗词时,可以为学生创作诗人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的情境,大部分学生在理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架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这一段话时,通常很难独立联想到诗人与友人在小木船上举起酒杯相互敬酒的场景。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为学生搜集电视剧中有关这段描写的场景,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截取的影视剧片段,以直观可视化的方式带领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场景,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古诗词与视频情景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的同时使其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2.3 依托于传统文化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实际上大多传统文化都蕴含着古人深厚的思想情感,通过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环境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侧面反映出作者高尚的道德品格,学生在学习此类文章时还能从思想层面上熏陶自身精神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诗词时,其中描述了孙权、廉颇等人物的事迹,谴责了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历史行径,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让国家太平的君主了,这也侧面反映出作者对孙权的赞叹,表达出作者想抗金、收复中原的美好愿望,以及其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从而在此基础上体现出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诵读品味诗词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这篇古诗词时不但能拓展自身视野和眼界,还能从中懂得深刻的人生哲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有助于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结语
促进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不但能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认知,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地形成民族自豪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操,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约束自身行为停止,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玮.浅谈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7):25.
[2]李彦军.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科技资讯,2020,18(7):95-96.
[3]林静.谈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考试周刊,2018,(43):46.
[4]周学喜.浅谈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J].科学咨询,2020,(46):98.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尹华云(1972年9月—),男,土家族,湖北省恩施市人,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科室主任,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化成长 语文教学
邮编:4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