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佳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镇中学 554102
摘要: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各种弊端和问题逐渐显现,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力度也随之加大。同时,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对初中语文老师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化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引言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了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所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之 一。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需要有针对性地改善传统教学方法,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养。
1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1.1语言表达和积累
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并带着学生一同寻找教材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达到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的主要目标。此外,教师还需要确保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可以自主采用学到的知识来处理现实问题。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一定要促使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语文知识,且做到灵活、顺利地运用,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词汇量,以使他们能正确利用语言文字来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及情感表达出来。
1.2思维训练和掌握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核心素养也包括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随时随地开展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不断进步。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具体而言,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视频、图片、文字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把语文知识以生动有趣的状态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深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及把握,让原本困难的知识变得简单,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核心素养下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2.1构建良好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吸引住,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情感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在以往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通常是单一地结合课本内容来实施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点,但是课程讲解的过程比较枯燥和乏味,如果长时期地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将会很快忘记自己所学过的课程知识点。但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有良好的课程教学情境,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印象就会变得更加深刻。创建良好的课程教学情境,将会把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激发出来,将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有效地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这也是与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始终坚持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比如,在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这一课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单一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比如说只是讲解女娲造人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等内容,这样就会严重地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成效。但是如果初中语文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创建与课程教学内容一致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播放有关女娲补天的视频资料,这样就能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欲望充分地调动起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的欲望。接着初中语文老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比如,在课文中,哪些话语最能说明女娲补天的艰难?女娲在看到人们受苦受难的时候,其心情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对课文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就能更好地找到有关问题的答案。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的课程教学情境,将会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2提问要关注学生以及自我心理,为有效性提
问奠定基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初中时期是学生成熟与幼稚并存的时期,他们对于简单问题不屑思考,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又不敢思考,担心伤害到自己的自尊心。那么这两类问题都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思考与语文学习的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多数自尊心极强、爱面子,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无法回答上来的时候内心就会感到极度的尴尬、丢脸,挫败感会影响接下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对学生进行提问,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而不是为了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要想保证有效性提问,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首先就是在设计问题时要提前预估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这样就能够保证教师在提问时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选择合适的学生回答自己设计的问题,学生的参与度也会更强。在面对回答不出来问题的学生时,也要灵活调整自己的提问策略。例如,在进行《背影》的教学时,在带领学生细读文章时,教师要让学生从文章的细节去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初中生在学习阅读时对于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可能还没有办法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此时,教师就要利用有效的提问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作者为什么总说自己聪明过分?”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这句反语。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将问题进行拆分,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出作者愧疚的心理。另外,就是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态度,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不要表现出反感、嫌弃的表情或者态度,要尊重学生,只有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反过来尊敬教师,这样课堂教学氛围才会变得和谐。
2.3控制问题层次性,以达到有效性提问的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难度以及提出的顺序,若在教学一开始就将问题提出过难,学生根本无法准确把握其中的内涵,只会出现教师提问,学生沉默的尴尬教学课堂。此时课堂教学进度将难以继续下去,还容易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反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而且在一开始提出难度过大的问题,学生也不会认真思考,那么本身是有效的提问由于提问时机出现错误就变成了无效的提问,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浪费了活跃学生思维的机会。因此,在提问时要控制问题的层次性,在提问时要由易到难地进行梯度提问。为了保证有效性提问可以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师此时也可以借助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开展层次性提问,以此保证学生都能够认真思考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理解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得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散步》的教学时,教师在经过充分的备课后明确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然后带领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思考“母亲”“妻子”的性格特点,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且请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等遇到了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如“为什么作者将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描写的那么郑重其事?”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加深学生文章的深层次理解。
结语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背景下,初中语文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注重提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推动课程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所以,在今后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地尊重,对以往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方法做出积极地改变,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成效,不断地让自己的课程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和丰富性。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方法,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激发出来,让学生主动地思考语文问题和解决语文问题,切实推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越.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新课程,2020(41):24.
[2] 王金文.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20(8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