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敏
福建省安溪第五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学习专业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发散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敏锐力。因此,学生需要提高课堂参与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本文从设计教学情境、设置数学游戏、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因材施教这四个角度入手,探究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设计参与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参与式教学是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愿景,以主体性为中心,以自觉选择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心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并积极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以此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一、设计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运用语言为学生讲述数学知识;但是,初中数学知识难度不小,抽象性较强,致使许多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实施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教师必须钻研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1】。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不等式”时,可以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某公园的票价如下:单人票价为30元,若一次性购买超过45张以上数量的票,可以享受九折的价格优惠。班级的42名同学准备去公园游玩。领队王小华准备到售票处买42张票,可是头脑灵活的李敏制止了王小华的这种行为,提议让他一次性买45张票。部分同学对此感到十分困惑,42个人游玩,为什么要买45张票?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积极鼓励学生展开思考,询问学生是否赞同李敏的提议?李敏的提议是否正确?学生会对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产生兴趣和探究心理,因而主动思考、研究、分析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二、设置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低,认为数学的抽象性过强,数学知识枯燥、无聊、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积极开动脑筋,逐步改善教学方式【2】。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趣味性数学游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之主动参与游戏、课堂。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教学目标快速完成。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分式的加减”时,可以设计一个妙趣横生的小游戏,带领学生用猜谜语的方式展开学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则简单的谜语:一片青草地,请同学们说出一种花的名字;经过一番引导后,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梅花(没花)这一正确答案。
随后,教师再提出一则谜语:又是一片青草地,请同学们再猜出一种花的名字;经过一番思虑,学生们再次得出了野梅花(也没花)这一结论。这种方式特别巧妙,将专业的数学知识与简单的谜语相结合,将一种知识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另一种知识上。而分式加减法也适用于这种学习方法,它可以由分数的加减法来类比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趣味性游戏提升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增加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
三、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开展参与式教学时,需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进行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加入学习。在正式上课时,学生可以自行展开讨论、争辩,共同研究、分析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函数图像”的相关问题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1)有一个一次函数y=2x+3,自变量x的数值增大时函数y的值如何变化?对于一次函数y=-2 x+3呢?(2)两个一次函数的图像有什么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从图像的增减数或图像经过的坐标象限入手展开思考。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理解他人思路,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
四、进行因材施教,体现参与的层次性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商、学习能力都不同。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量教师过分关注成绩优异、课堂参与度高的学生,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参与度。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的学生差异性,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鼓励各种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因式分解法”时,可以分层次设计教学练习: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练习:3x2-6x=0;y2-16=0;x2+2x+q=0;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练习:4x2=8x;(2x-1)2-x2=0;x+3-x(x+3)=0;. 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可以练习:3x(x-1)=2(x-1)(x+1);x2-4x+4-(x+3)2=0;x2-x-6=x+2。通过这样层次化的练习,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练习提升自身能力,享受成功的愉悦。
可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参与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带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巧;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意识、构筑完整的数学思维体系,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柏芹. 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设计策略探讨[J]. 新课程导学, 2015, 000(020):44-44.
【2】谢红. 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设计策略探析[J]. 东西南北:教育, 2019(8):29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