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灵灵
太原市第七职业中学校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1
摘 要:尝试将中职德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的思路来破解这一难题,开辟了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新模式:建立全程化的教学体系、构筑全方位的实践体系、打造全面丰富的实践育人体系以及确立全员参与的保障体系,这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职业观,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水平。
关键词:中职;德育;职业生涯规划;融合
引言
如何充分做好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是中职院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德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
德育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自身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就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自我、协调发展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这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素质。大力开展和扎实推进德育工作,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择业观,有利于学生摆正自身位置,也利于学生解决好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凡事能从大局出发,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可以说扎实的德育是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明方向。
(二)职业生涯规划为思想政治教育“开疆扩土”。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分析环境,获取信息;提升规划和决策能力;发掘潜能,适应社会。即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最终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脱离抽象、空洞的说教和虚无的羁绊。
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突出了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地位,以每个学生为主体,在平等、关怀、充满教师关爱的氛围中引导每个学生朝着规划的目标前进,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实现每个学生的成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又不失个性与共性的协调与融合,让学生在融洽、和谐和快乐的氛围中发现自我、调整自我。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建立全程化完善的教学体系
要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最为基础的工作就是建立全程化的教学体系,从入学教育到专业教学一直到就业指导,从校园文化到全方位育人,从课程体系建立到教学实施,其中包括建立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和其他各门课程综合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全方位地接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克服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的传统理念,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与新的社会形势相结合,丰富教学内涵,根据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确定每一学年的学习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进生活、进头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职业发展,关注自身成长,完善知识结构,反思自身生涯规划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关联性,不断调整不合理之处,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择业观,使其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需要转变传统教育中的灌输方式,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前沿问题,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通过案例、讨论、演讲、交流、模拟等方式,以接地气的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转变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现实主义倾向,转变部分学生只想“高薪”却没有“高能”的现象,引导学生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历练好本领方能更好地服务和回报社会。
完善专业课、公共课、实践课程体系,拓展教学内容,加强内涵建设,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职业生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感受到本专业的特点、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然后根据职业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激发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所有课程的教授中引导学生将自身成长与服务社会很好地统一起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政治素质,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二)打造全面丰富的实践育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度融合,更需要实践这一抓手,实现教育的目标。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职业生涯教育同样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和发展,在接触社会实际的同时,学生会对实际生活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再也不是纸上谈兵地论述自己的职业理想,从而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修正自己职业观,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在基地生活、学习和锻炼,达到教育效果的深化和升华。
社会实践将学生、书本、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得到历练和磨练,在各类活动中增长技能,如参加义务支教、义工服务、廉洁自律影片展播、纪念馆博物馆参观等提升思想境界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能使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增强爱国信念,如参加生活消费自我管理比赛、学会理财、处理寝室室友关系讲座等提升生活技能类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则能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技能。诸如此类的活动很多,学生在参与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增长了才干。
(三)确立全员参与的保障体系
加强机制保障,首先,要加强领导机制保障。领导要高度重视,从制定长远规划、确定工作思路到落实反馈,都要一一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执行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时协调各部门的力量,为二者有机融合提供便利条件,开好绿灯。建立负责制、问责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其次,要落实经费、设备、活动、科研等方面的投入,为实践、实习、科研等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确保生涯规划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还应该建立反馈跟踪机制,与毕业生取得联系,广泛有效地获得更多学生的从业状态和职业发展情况,与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对照、研究,取得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好相关规划。
加强人员保障,首先要打造一支职业生涯教育队伍。可以从党团工作者、专业教师中选拔业务精干、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建设好队伍,共同做好学生咨询辅导、谈心谈话、思想引领等工作。其次,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通过在职培训、专家座谈、企业调研、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增强从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了解心理咨询、人才测评、职业规划相关知识和原理,确保这些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结语
中职德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融合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中职院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过程中,要在其中融入德育理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要引进实际的情景,鼓励学生进行德育实践。使中职学生最终成长为一名拥有高尚品德和节操的社会专业性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陈璐.绘出生命的彩虹: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2]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