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215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迎来变革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更加重视同学们的德育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你德育为主进行有效的素质提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部分教师并不注重德育教育,尤其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当中,因此本文从分析当前影响小学德育教学的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因素出发,探讨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
引言:一个人的思想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有效的提升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以此来培养正确的三观,促进其约束自身的行为,有效的培养出符合当代要求的人才。小学阶段正是同学们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能够有效的对同学们进行相关速成教育。教师应当抓住关键时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有效的影响同学们今后的行为举止,重视小学德育教育,也是新时代下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影响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因素
(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小学教师并不重视同学们的德育教育,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传统科目的教学上,忽略了同学们的德育素养的培养,同学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得不到有效的纠正,影响其成长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德育教育过程当中教师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并单单只是通过文字和语言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同学们的接受程度较低。部分教师并不注重德育教育内容的渗透,并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并不属于任课教师,导致在实际的传统教学科目上,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德育教育引导,缺乏全方位的引导,阻碍了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进程。
(二)忽略学生主体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德育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是被动的接受德育教育相关知识,就怕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无法得到有效的自我认识。因此在小学的德育教育过程当中,忽略了同学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导致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下降,德育教育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教师在所有教学科目上,仅仅只是凭借着自身的教学经验去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忽略了同学们实际的情况,原因是教师不够了解同学们的情况,不能够根据同学们的具体情况去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忽略了同学们的主体差异性,阻碍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和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教师是整个教学阶段的指导者,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正确学习的角色,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对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掌握其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将德育教育融入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德育教育工作不仅仅只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也应当是各个学科的老师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将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同学们学校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学校,老师们应当主动积极的参与有关德育教育的学习,并且学校应当有效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培训。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新教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动下,在各个阶段的教学当中,同学们的主体地位不断被凸显,有效的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育过程当中,教师缺乏突出同学们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具体措施。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当调整教学策略,增进对学生的了解,能够有效的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总结出德育问题,并根据同学们的主体差异性,提出不同的纠正方法,有效的针对每个同学展开德育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同学们的德育教育依从性。
例如:在同学们之间发生矛盾时,运用了错误的处理方法,造成打架斗殴等局面的发生,针对此德育问题,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要通过以同学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育,比如:用有故事的视频或电影向同学们展示和说明,同学们发生矛盾时应当怎样处理,也应当包括遇到棘手的问题,造成打架斗殴的局面是有待考虑的内容。
(三)了解学生兴趣,增进师生交流
同学和老师之间应当建立沟通的桥梁,教师也应当注重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能够有效的促进师生的交流,让同学们更加信任老师,如此教师能够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有效的了解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在了解同学们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干预和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德育教育内容的渗透。
比如在课间,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参与到同学们的日常互动当中,小学生极为单纯,并且没有社会经验,教师可以以最简单的话题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谈话和聊天技巧的设计,目的是让同学们以最平常的状态对待老师,做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结束语:总而言之,新时代下更加注重的是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全面整体素质,因此德育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小学阶段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阶段之一,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到全方位和各领域,促进同学们德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跃刚. 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17,4(32):329-330.
[2]夏楠. 关于如何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几点建议[J]. 中国校外教育,2019(34):53-54.
[3]谭遇芳.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8):182-183.
[4]曾美婷. 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创新策略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1):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