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筱璟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花小学校 400039
摘要:《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想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从蜚声国内外的日本“爱心教育”开始,到我国现阶段针对小学生的潜能挖掘,是在多种评价方法的基础教学课程资源整合开发中,以“愉悦式”综合评价方法的客观应用,对儿童以爱的教育的同时,也给予儿童最起码的尊重,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里激发创作灵感,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了解;赞美;放任;愉悦评价
上学年学校进行美术素养检测时,我们对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全样本检测。在收起来的作品中我们发现孩子的画虽然工整,但缺乏创意,画面有种千篇一律的感觉。这几天帮组内教师准备美术赛课活动,前几次磨课的效果也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迷潭:孩子们木着一张张小脸,没有活跃的范围,没有高举的小手,没有开心的笑脸,整个现场“尴尬”到不行,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让教学出现了僵局?回顾我们的教学环节,发现了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的课堂不愉悦!孩子在一个循规蹈矩的提问+回答的教学环境中体验不到探知的愉悦,体验不到收获的愉悦,所以他们的大脑是封闭的,学生脑洞无法打开,最后呈现的教学效果也是枯燥无趣的。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想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从蜚声国内外的日本“爱心教育”开始,到我国现阶段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潜能挖掘,是在多种评价法的基础教学课程资源整合开发中,对儿童以爱的教育的同时,也给予儿童最起码的尊重,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里激发创作灵感,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关于小学美术课堂中如何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让他们产生愉悦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通过18年的教学经验累积,我有一些粗浅的感悟,以期与同仁们一起探讨。
一、了解孩子的世界是愉悦评价的基础
画是心理的直观表现。我们常常能从画面的线条、色彩、构图中窥视出一点画者的心理变化。万事万物,怎样表现到纸上?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按成人的审美标准去做,如果学生能用“图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那已经是相当可贵的了。教师就应该亲近孩子的世界,尊重他们的创作感受,顺着他们的情感来指导。
在我校“涂图雅”社团活动中,我曾遇到有位女生画了这么一幅画:画面上一个身子非常的小的女孩,却被又粗又长又多的辫子包围着。见此情形,我故意问:“真正的人哪有那么怪异的辫子啊?”学生回答:“我觉得辫子越多越好看,就象穿了一件漂亮的头发衣服一样,所以我才这样画的。”在这里,孩子参照的是她的审美标准,用尚显稚嫩的技法表现出了她对美的一种追求。而恰恰就是这“与众不同”的构图,“违反常规”的审美视角,正好表现出她们是在用自己的审美爱好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们应该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你也能从她画的长辫子姑娘那灿烂的笑脸、鲜艳的色彩中看到孩子绘画时流畅的愉悦感。
要想让美术课堂氛围愉悦,你必须了解孩子的世界,以他们的眼光来引导孩子进行作品评价,这样能帮助孩子找到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欲望。
二、赞美鼓励是愉悦评价的基本原则
我遇到的很多家长一味强调孩子画画就要画得像,如果不像就会受到指责,搞得孩子面对绘画时没有了愉悦与兴趣,甚至谈“画”色变。
我们学校一年级二班有个小男孩叫李乾元,他最爱在白纸上用不同的颜色画大大小小的方形,最开始谁都看不懂那些是什么,他爸爸老打击他“没有别人画得好”“太差了”。借着其中一幅作品我问他到底想表现的是什么,他告诉我有些是手机,有些是遥控器,有些是汽车……虽然画面确实很杂乱,但我感到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他观察到的世界,于是我先在班上表扬他想法很独特,然后在课后教他添加一些线条、形状表现细节。通过反复几次的鼓励,我感受到李乾元渐渐恢复了信心,作业也越画越好了。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面对画笔,跟面对一件普通的玩具一样,随意拉过来,划过去,这是儿童涂鸦期的一种无意间的表现。成人看来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种新奇的发现和创造,如果我们及时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他们就会兴趣高涨,信心倍增,不停地涂涂画画,以至越画越好。
赞美鼓励是愉悦评价的准则。
三、放任想象是愉悦评价的内驱力
对小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要与孩子一起思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创造成果能够得到人们的承认和肯定,以此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创新及实践心理品质。
湘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上册《绕绕涂涂》课上,孩子们正用绕毛线团的方法画一些物品,忽然一个男生大声地告状:“傅老师,王合叶画得好怪哦,他画了一座胡萝卜房子!”一瞬间,孩子们都在说王合叶乱画画。这时,我制止了同学们的嘲笑,让王合叶自己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他说:“我画的房子是小白兔的房子,小白兔最喜欢吃胡萝卜了,所以他的房子就建成了胡萝卜的形状。我还想给小猴子画桃子房子,给小猫画鱼房子。”我还发现二小组的何佳画了一只会飞的熊猫,她解释到:“我的熊猫是超人,她为了世界的和平就用飞天功能飞过去拯救地球!”我大声表扬了“别出心裁”的孩子们。在他俩的带动下,全班同学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新奇的事物,整节课愉快极了。
由于小学生年幼和缺乏经验,日常生活中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一些教师会在一些逆儿童心理发展的言语及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不少教师在学生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时,便“全盘否定”,对学生“异想天开”的“不规矩”做法,经常不予支持。对于小孩子不符合常理的大胆幻想,我认为这恰巧符合了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教师不应该去否定评价,而是应该站在孩子的视角,和他们一起想象,在想象中获得创作的愉悦,并从中获得灵感,进而激发创造。
巴蜀小学有个女孩子叫杨于夕,我曾经看过她上二年级时作的画,非常有毕加索的感觉:神奇、夸张。她的指导老师告诉我,他从不阻止杨于夕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形象设定,只告诉她怎样摆放位置会使画面更饱满、怎样涂色更能突出主体物、用什么方式绘画能使画面更独特,然后让她自由自在地去画。不难发现,这包含“放任”因素的评价引导方式,正好适合小学生那充满想象的心理特点,无怪小于夕要在自己的简介中说“在这里画画我很愉悦”。
放任孩子想象,是愉悦评价的内驱力。
美术的意义,应该是能表达画者的内心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下,获得正面的肯定的愉悦评价,才能长久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有美丽画面的诞生,最终获得“我在这里画画很愉悦”的喜悦。
我们就应该营造这样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 刘志勇.浅析美术新课标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0期
[2] 陶婧.让孩子敢于拿起画笔《新课程(小学版)》201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