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以问候语和称呼语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8期   作者:金玉雪
[导读] 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中俄两国的合作达到了历史顶峰。
       金玉雪
       延边大学       133000

 1.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中俄两国的合作达到了历史顶峰。但因历史背景、传统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言语礼节也各不相同,其主要表现在礼貌用语方面。中国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社会生活注重礼节。而俄罗斯受东正教的影响,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俄汉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能够更好的了解俄中两国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也可以了解到俄汉之间的文化渊源。
2.礼貌用语的定义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礼貌”的解释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俄罗斯学者 С.И.?Ожегов 和Н.Ю.?Шведова 编写的《俄语详解词典》对“этикет”的解释为:“标准的礼貌待人行为准则”。“Речевой этикет”:即礼貌用语,是一套说话者所在的民族集团使用的言语行为规则,以及在友好的状况下与对话者进行言语交际而使用的固定格式。
3.俄汉问候语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俄语最为常见的问候语为“Здравствуйте”。该词是动词 здравствовать的命令式形式。从选用问候的措辞就能看出,俄罗斯民族重视健康的观念。俄罗斯人见面时经常会说到的问候语有:“Здравствуйте”、“Привет!”、“Как дела?”等,经常使用并可指出见面时间的有问候语有:“Доброе утро !Добрый вечер!”。
       俄罗斯人晚上临近休息时经常会使用的俄语问候语为“Спокойной ночи”,意为“晚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另一种问候方式“Доброй ночи”取代了该传统用法。这种问候方式在苏联解体后,随着夜间播放节目的开播,主持人与到演播室的观众问好时出现并随之广泛运用。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不同的朝代,例如春秋战国、秦朝、汉朝等,存在多次饥荒,当时人们每天仅能吃两顿饭。贫穷的甚至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因此解决温饱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因而,能否吃上饭成为了生活水平的评判标准。故,问候对方“吃了吗?”成为相互之间的问候语,既显得自然、亲切,并且颇具人情味。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部分俄汉问候语存在一定的共性。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两种语言均发生了变化。新形的问候语取代了传统的问候语。而早期的问候语个性体现在双方的文化背景下,俄语注重的是健康,而汉语则倾向于温饱问题。
4. 俄语称呼语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товарищ” “девушка”这两个称呼语做了比较。称呼语存在于每一个历史时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同一种称呼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革命历史时期,常见的称呼语为“товарищ”。
苏联革命时期,“товарищ”一词成为党内之间、人民群众之间最为常用的称呼。多数俄罗斯人认为,“товарищ”具有浓厚的人情味,意为“志同道合者”,陌生人见面后,称呼一声“товарищ”,立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人产生一声莫名的亲切感。

但革命结束后,随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товарищ”这一称呼逐渐被“господин”、“госпожа”、“девушка”等称呼所取代。在现代俄罗斯社会中,已经很难再听见此称呼了。取代“товарищ”的三个称呼的使用,在现代俄罗斯社会中还是能够随处可见,“господин”、“госпожа”多用于正式场合,在官方正式场合中“господин (госпожа) +姓”的表达方式表示庄重、严肃的色彩。而“девушка”则发生了语义转变。在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девушка”是指贵族家庭中未出嫁的女孩子,相对应的年龄在15-18岁之间,而在苏联时期的农村地区,“девушка”不仅指代未婚女性,对于已婚的女性或寡妇也可使用这一称呼。但在苏联解体之后,“девушка”一词获得了“没有任何社会身份及地位”、“外表年轻”等新的含义。在现代俄罗斯社会中,“девушка”还被赋予了“女朋友”等普通含义、“妓女”等贬义含义。
       “同志”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将“同志”一词解释为“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语境),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这与俄语的“товарищ”的含义较为一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之间也使用“同志”一词相互称呼,表示相互之间的尊称。改革开放之后,在社会生活中,“同志”这一称呼的使用频率较低,除党内人士之间外,几乎不再使用该称呼。在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同志”一词被赋予贬义色彩,泛指同性恋。
       此外,汉语中也存在“小姐”这一称呼。根据Baidu词条中的解释,“小姐”一词包含5种含义:1)旧时指婢、妾、娼妓、歌女;2)富贵人家的女儿;3)妻子、夫人的称谓;4)泛称年轻女子;5)称选美比赛中的优胜者,常冠以地区名称。如中国小姐、世界小姐。
       在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小姐”一词主要是指出卖肉体获得利益的女性,贬义色彩非常浓重。可以说,延续了上述5种含义中的第一种含义。
       
结  语
       礼貌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或伦理意义的行为准则。礼貌用语是良好的交际不可缺少的部分,从时代发展为背景来研究两个国家的礼貌用语的变化及特征,我们不仅能够较好的理解并掌握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为跨文化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Костомаров?В.Г. Вопросы культуры речи. М.: Наука, 1967. 271 с.
[2]曹晓敏.俄汉语言礼貌用语对比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8,(9):170.
[3]陈松岑.《礼貌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程一兰. 中韩现代礼貌语言对比[D].曲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姓名:金玉雪,出生年月:19950114,性别:女,民族:朝,籍贯:吉林延吉,学历:本科,工作单位:延边大学在读,研究方向:俄语,俄语语言文学,邮箱:1477533609@qq.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