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8期   作者:赵红霞
[导读] 生物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存在抽象性、枯燥性的特点。
        赵红霞
        阳泉市盂县路家村镇清城学校, 山西 阳泉 045100
        摘要:生物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存在抽象性、枯燥性的特点。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无助于学生的生物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自主性,推动学生的快速成长进步。本文首先分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价值,然后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之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借助于本文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物教学;自学能力;培养
1 自主学习的原则
1.1 以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前提条件
        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必然要以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前提条件才行。试想一下,当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时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思维迟缓,畏惧回答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或目标,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氛围应该是轻松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生积极的、民主的,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1.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科学引导”
        需要明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代表教师就不需要参与到教学,就可以卸下教学重担。事实上,虽然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教师的引导还是必不可少,而且引导要更加巧妙、更加科学,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导,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等,可以说工作量更大了,工作需要更细致才行。
1.3 在实验中体现自主学习性
        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搜集材料,并最终完成,有时候教学效果往往更好,教师合理指导即可。
1.4 兴趣教学原则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学习和没有兴趣的前提下学习的差距非常之大。初中生物学科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以及较为基础的生物知识,具有一定枯燥性。如果生物教学中趣味化,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必然会有利于生物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的自主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在自然而然间,学生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2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具体策略
2.1 教师正确认知自身教学角色
        教师应该正确认知自身教学角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不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时会没有效率,还是需要教师科学引导才行,但引导又不能太过,这里面的尺度需要教师科学把控,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引导者、解惑纠错者的角色。而教师在正确认知了自身教学角色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生物教材知识,更深入地了解生物教材知识,在优秀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方法。
2.2 利用问题导学法规范学生的自学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这在上一点提到过。而教师启发式引导采用的教学方法,通常都是采用问题教学法,为了避免学生思维发散太过,或者课堂玩闹的行为,教师可给学生设计一些和知识点相关的教学问题或教学目标,从而规范学生的自学思维和自学行为,增加学生自学的效率,让学生自学有所得,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准备的教学问题或目标应该是在备课阶段就准备好的,而不是课堂教学中的随机提问,在备课阶段准备问题时以及课堂提出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分层准备问题。准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层,一般分为简单、中等、较难即可,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也可以简单分层,在课堂教学中分层提出,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感到难易适中,能够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探索欲望;(2)循序渐进提问。

在准备的问题分层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提问问题,先对学生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或目标,可以在课前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往往自学效果更好,在学生回答了简单的问题之后再提出较难的问题,逐步打开学生思维广度;(3)准备的问题应丰富全面。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准备的问题最好丰富全面,以便更好地应对课堂教育中的动态生成,不至于影响课程进展;(4)学生提问原则。初期由教师提出问题,后期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主探究、质疑假想、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已经将生物知识在脑海中精加工了一遍,到了这一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然成型。
2.3 引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所谓的“智慧课堂”,指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前阶段就根据教师推送的数字化教学课件进行学习,课堂上反而成了解惑纠错的时间。“智慧课堂”的本质就在于教学手段的翻转、教学时间的翻转、教学主体性的翻转,将学习阶段放在课前,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体现,而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教学时间供学生交流探讨,拔高学习,也是自主学习的体现,会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能因此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
2.4 在实验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实验中让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在于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最终完成,具体的步骤包括有:(1)自主学习明确知识点的本质;(2)质疑、联想、假设,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和创新能力;(3)自主寻找变量,搜集材料,并最终设计实验;(4)完成设计好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5)对实验数据汇总,分析并处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猜想和假设;(6)在实验结束后做好实验小结,从实验现象回归到生物知识点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加深对生物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记忆。
2.5 转换思维,转换角色
        转换思维,转换角色,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师”,上台讲课,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在座位上听课。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并且上网查阅相关的生物知识,做好备课,在课堂上给教师和其他学生讲授。这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鉴于教学难度较大的关系,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备课与讲解,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台下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促使更好地完成这一次翻转教学,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6 自我评价,不断提高
        评价和反馈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往的评价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与评价,而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展开自我评价,培养学生时时回顾,时时反思的优秀习惯,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也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 鼓励学生的课外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的课外学习,让教学具有连贯性和延展性,而且课外学习过程中通常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才算是真正的自主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对于学生的课外学习,原则上是“引进来+用出去”的教学模式,“用出去”是鼓励学生将生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并且能够在《少年科学》、生物教学资源网等教育平台上搜集查找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自主拓展。而“引进来”则指的是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外学习所得分享出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发共同探讨。通过这两者的结合运用,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 结论
        总之,生物教师需要有计划地创造一些有一定层次的“诱因”,通过学生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由教师诱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极强烈的学习愿望,以主人的地位,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可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和提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云霞.浅析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2).
        [2]崔惠淑.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