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贤钦
海丰县教师发展中心 516400
【论文摘要】
教研员是教师的教师,是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只有建立“教研员+教师”的研究共同体,与一线教师形成学习探究伙伴,才能及时为其提供专业上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更好地助力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反思和总结,从而在实质上提供范式,真正充分发挥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的三大职能。基于此,教研员开展构课展课的教研活动是最具说服力,最接地气的举措。
【关键词】教研员 构课展课 阅读教学 问题导向 真学
一、构课展课背景
2020年底,笔者所在县小学阶段“决胜课堂”教师教学比赛开展得有声有色。于笔者而言,这是再熟悉不过的赛事和经历,自然心系比赛,关注比赛课堂的生成效果。赛事过半之时,构课展课的灵感萌生——定于片区赛结束后开展面向所有参赛教师和评委教师的教研员教学观摩与研讨交流活动。笔者深知:教育质量的保障关键在于教师,发展学科的核心是发展教师,而在这其中,一个教研员的教学领导力和人格魅力俨然成了核心[1]。
于是,联系学校,确定教学内容,此时离片区赛结束仅剩五天时间。除去亲临几个片区赛场,笔者充分利用工作之余解读文本和建构思路,从最初在便利贴上“草书”设计梗概,到初步形成最具个性的教学课件。活动通知的拟定和发出是在最后一个片区赛结束当天的下午(展课前的两天)完成的,力争让每一位与会教师在获悉通知后有充裕时间调整教学任务,以便全身心参与这样一次难得的教研活动。周五的课堂教学展示如期而至,这是任职教研员一年半来的第三场公开教学教研活动,笔者取“钦自展课”名之。
二、构课展课过程
(一)破冰之旅,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节课上,笔者要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其中超过90% 于笔者而言是陌生的。唯一的接触只发生在课前的三两分钟。铃响了,笔者利用生日歌的旋律唱起good morning(早上好)和学生进行了互动。简单的旋律过后,学生初步敞开了心扉,等待着接下来的英语学习和探索之旅。
歌毕,笔者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情,并告诉学生快乐是因为自己有爱好,能完成某些能事。由此,笔者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们有的说爱看书,有的说喜欢音乐,有的说会教英语……。这些答案都是随机的,笔者只在学生们做出无邪的猜想与真诚的回答后给予真实的引导。两三个答案过后,笔者道出开心是因为笔者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喜欢帮助学生,并展示一张曾经“钦自展课”中精彩瞬间的照片。随即一张快乐的笑脸表情图在课件中出现。
笔者相机而行,引导学生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人的快乐、生气、伤心和焦虑等情感,加深了与学生的互动。尤其在抓住happy(开心)一词后,笔者把rules(课堂规矩)告知学生,比如:老师希望你们都能举手说Let me try(让我试试),还能及时给予每一位敢于尝试的同学热烈的掌声(Clap hands!)。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每一个尝试都是认真的,都需要勇气,都值得鼓励和表扬;每一位尝试的孩子都能获得一颗闪闪的小星星贴纸,因为真诚、勇敢、不懈的举动会发光发热,如闪亮的星星,使整个班集体充满动感与活力。笔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关键信息be helpful(同学互助,小组互助)。这是当天教学内容要体现的核心情感体验之一,就这样在初识与破冰环节埋下伏笔。学生在与笔者自由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在心中播下了I can be helpful的意识种子。
(二)主题揭示,找到前进路标
此时,笔者抓住了刚才“笔者喜欢看书”的话题,给同学们呈现了一张图片——一张书模样的图片,图片上“人物”已被颜色块遮住,并围绕第一个问题who (谁)展开探究。笔者通过四步处理,有序呈现,引导学生看(view)、猜(guess)和说(say):先是feet(脚),然后body(身体),接着head(头),此时Robin的形象跃然于屏幕上,最后呈现另一个主角——the Ant(蚂蚁)。此时,短文的主题Robin and the Ant已是探囊取物。
(三)阅读开启,有问题有导向
1. 基于详导,充分互动
揭示主题之后,凭借着这张图片的信息,笔者提出了第二个问题when(什么时候),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图片。这样做有助于提升学生读图并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而为提高阅读能力助力,从长远看“有助于培养积极的阅读品格”[2]。一开始,学生能牢牢抓住蓝天和白云等图片上的组成要素,纷纷给出了in the morning(在上午)的结论。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笔者有意反问:难道不是in the evening(在晚上)或in the afternoon(在下午)吗?学生原先活跃的思维一下子被打断,相继陷入沉思。适当的设卡使得学生们有机会更开放、更自由地猜想。笔者保留着学生们的答案并未急于评价,而是给予他们初步快速浏览(skimming)短文第一部分内容的时间,最终获取到应然的信息——在上午(in the morning)。有了“人物”和“时间”,where(地点)的问题也显得轻而易举。而接下来要深入探索的就是what(事情)的问题,它是短文阅读的核心内容。
笔者继续保持中立的态度,希望已回答的和没有回答的同学,能带着问题深入阅读短文。笔者将事先处理成绘本式阅读的动画给大家播放了一遍(只播放短文的前半部分,且仅呈现图画和音频)。
因为本故事有两个明显的时间,所以进行分步教学——第一部分详教,第二部分略教(或者说第一部分在“师导”下以充分互动为主,第二部分则以“生学”为主)。第一遍只播放第一天的事情,让学生们根据“绘本”整体感知。当不少学生能说出时间和地点的答案时,笔者仍然保持中立的态度给他们听第二遍。这回,笔者仍然没有呈现文字,但是在听到关键信息时按下暂停键,形成了点对点的直接联系,即“答案”回应“问题”。到了第三遍,学生们跟着音频,看着字幕跟读。简单的三步操作,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阅读佳境,走进文本意思。
整个第一部分的教学都是基于问题导向,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答式教学课堂[3]。学生们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促进了自学的产生。英语朗读时常伴有连读、略读、重读等现象,甚至在遇到长句时还有必要根据意群(meaning groups)合理停顿。于是在大声朗读第一部分之前,笔者领着学生们细心找出这些细节。学生们也在指引下不断尝试,慢慢适应。良好的朗读习惯不可能靠一节课或一次提醒就能形成。但是,直观的示范和明确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 减少赘述,略亦明晰
到了第二部分,笔者作了略讲的处理,充分腾出时间让学生在问题的导向下自学,做到听、思、学、辩、答有机统一。至此,笔者不再重复朗读点拨,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时间缩短了,但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最真实的。笔者只是在个别内容,如pull(拉),stuck in the mud(陷入泥里)等新词难词上给予合理的信息补充,适时帮助学生快速扫清阅读与理解障碍。
(四)读练整合,找关键促评价
读后进行适当的书面练习往往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科书上的练习有三个:根据读后理解选择“中心思想”,根据事情先后给四幅图片排序并复述故事,以及根据短文内容补充句子中所缺单词或短语。基于课前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和所作出的内容整合,此三项练习并非机械性逐一完成。由于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练习二中的四幅图片已得到创新利用,被制作成了绘本式电子书进行教学,因此,排序练习不作课堂要求。补全信息的练习的难度已经大大降低,笔者随机抽查一个小组,并把抽查到的练习投影到屏幕上,由其他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和作出合理评价,并能及时帮忙订正。
(五)思维拓展,是聚焦亦是升华
上面的练习中还有一题,即找出一句准确概括短文的话,笔者谓之“中心思想”。 正如上面提到的“读练整合”教学,此练习是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与以往习惯在课堂最后问学生what do we learn(今日所学)不同的是,在本节课中,笔者巧妙地在练习一的基础上附加了两个问题:If Robin sits on the Ant, what will happy?(如果罗宾坐到蚂蚁身上会发生什么事?)和If no one helps Robin, what can Robin do?(如果没有人帮助罗宾,他还能怎么办?),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促使学生们再一次发散思维。孩子们的新想法犹如雨后春笋。
随着互动,问题一步一步向文章核心思想推进——be nice to others(善待他人)。课展示到这里,正好与破冰环节的be helpful(乐于助人)形成呼应。笔者再次相机行事,在起初看似联系并不紧密的板书上画上简单的一笔,一个爱心模样立刻浮现于大家眼前。这既是课堂总结与拓展的有机融合,又是无声胜有声的情感教育。
(六)快乐作业,必做选做相结合
作业设置包含必做和选做两项,告知学生这是基于个人努力后的小组协作。必做的是学生课后分角色将课文内容演出来(act out the story),而选做的则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有效途径搜索be nice to others主题的故事并在下一节课中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这样布置作业,目的有二:一是学生能运用所学、可以巩固所学,二是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优越性,鼓励学生自己探究,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合作,对学习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学习成长观。
三、构课展课剖析
整个阅读教学建立在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并在评价标准指引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努力为学生创设了课上联动课下,有尝试和敢尝试的“真”学环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努力营造学生有评价和会评价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有效问题的导向和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保持着极高的求知欲。
与此同时,笔者也关注到亟须解决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在笔练环节深度还不够,仅仅体现关键信息的提取和填写对于多数学生的能力发展来说还远远不够,而“读后续写”将是一个最具挑战性的尝试。从学生长远发展看,这样的举措能为高考作文服务,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
四、综述
教学是一个慢的过程,是一门慢的艺术,对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而言更是如此。无论何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求知欲等,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细心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细节,这些是关乎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俗话说,教有法而无定法,只要一切是为了学生的真学而实施的策略都应该受到欢迎,如:效果高的问题导向、实操强的任务驱动、标准清的学生评价等。
笔者作为教研员,来自一线,服务于一线,通过亲自构课展课,率先示范,甘为人梯,无私地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做所得,为最终形成一种互为人梯、互惠共生的教研氛围与常态而不懈努力。[4]
【参考文献】
[1]车琪.教学领导力进阶——基层教研员发展之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3
[2]王蔷,陈则航.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10
[3]哈利·弗莱彻·伍德.基于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与探究式课堂教学法[M].刘卓,耿长昊,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10
[4]游海燕.职业·专业·事业——教研员引领教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