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艳香
莆田第五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尝试探索如何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主动体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本文探索根据教学的内容,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在建构主义视野下,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建构翻转课堂和对半课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 新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翻转课堂 对分课堂
1.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的桥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它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进而获得自我的成长,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经。
心理健康教育课起步比较晚,也就这二三十年的发展,但也逐步探索,已逐步构成以教师课堂讲授和活动组织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相比于以知识和老师为主导的学科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帮助学生内化,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达到自助,通过一次课是无法实现内化,学生更多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被老师推着走,到最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找到更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所以,本文从实践的基础上,试图进行一些新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
2.新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新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调整并最终内化的过程,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把学生看成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皮亚杰认为在与周围互相促动的过程中,儿童对外部世界的知识逐步建构起来,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斯滕伯格等人强调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是个体的主动性。建构主义理论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他们是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主动探索知识,从而有所发现,进而主动建构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这种理念运用到教学中,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具有能动性和创新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中,通过交流的方式,达到意义的建构。
从建构主义的理念中,构建了课堂运作形式的三个部分: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这个和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是一致的。
3.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类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早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细枝末节。心理课也不例外,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依附于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去探索更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教育模式。
3.1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2000年,美国Lage等人阐述他们当时在迈阿密大学讲授"经济学入口"学科时采取"把课堂颠倒过来"的模式及成果。同年,Bake发表论文,正式提出了“翻转课堂”的定义。翻转课堂逐步在全世界发展起来。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新兴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效率低的问题。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在课前使用预先录制的视频内容,也就是促进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实现“探索性学习”、“先学后教”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目的。
翻转课堂的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一致,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国内翻转课堂的探索大多集中在以知识学习为目标的传统学科教学上,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运用并不是很多, 这可能与心理健康课起步较晚有关。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实施翻转课堂是可以的。比如,生涯规划中的职业探索,这部分虽然不是以学习知识为目的,但是了解职业这一部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在这里,翻转课堂成为这部分课程学习的最佳方式。主要形式有:
1)课前学习。教师通过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或者自己制作的教学视频,通过学习的教学平台发布给学生看,一般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生涯规划等方面都可以以这样的形式来完成。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不一样,不能单纯地观看教学视频,还能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一些活动任务单,比如:认识自我,有通过他人的评价获得,这部分的环节可以在课前的任务单进行。职业世界的认识在课前布置任务单,提出职业信息内容搜索要求,以感兴趣职业为标准进行小组分类,通过资料查阅、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
2)课堂教学。这是翻转课堂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模式是否有效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各种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运用心理学知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式。比如,在职业探索这一环节中每个小组要汇报活动的收获,包括对职业世界的了解以及活动的感悟。汇报后,还要接受其他小组和老师的提问,进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旁边倾听、观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
3.2心理健康教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翻转课堂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较强,课堂视频录制要求高,在中小学还没办法进行大规模的开展,而讨论式教学因方便而成为了另一个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讨论式教学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个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讨论,从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虽然讨论式教学能提高教学的效果,但由于对讨论式的运行机制不太了解,逐步出现了形式“讨论化”的结果。
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以活动体验为主,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全国的普遍开展,也逐步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关于注重形式,结果使课堂看似热闹非凡,但学生并没有得到收获,也没有对学生布置课后拓展练习。因此为了改变目前的形式,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结合传统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各自优势,提出了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就是将课堂分为两个部分,前面部分为新课的讲授,后面部分以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它跟传统课堂不同的是把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在前面部分安排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内容和课后的作业,让学生有一周的时间来准备讨论的内容,这样使讨论更具有针对性。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对分课堂把团体辅导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实现科学教育、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统一起来的目标,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科学性,改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过于“活动化”的问题,实现学生感悟、体验、演示、改变和内化于一体的过程。主要形式为:
1)第一次课堂。这个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是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以及重难点的提炼,构建粗略的学习思路和框架。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从而以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框架。在本次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布置任务并指导学生如何开展一周时间的课后学习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对学生学习多长时间、学习活动的实施方式都要有明确的要求,这样学生能知道如何学习,这是一个在老师的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进行内部吸收的过程。比如在上《我的能力我的梦》这节课,在第一次课时要进行知识的建构,让学生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并进而跟职业进行挂钩,以职业连连看这个活动,让学生对常见的一些职业跟能力进行匹配,以此了解我们人不是只拥有一种智能,是有几个智能的组合。最后布置本节课的课后学习任务:通过量表,了解自己所拥有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以及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所要求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第二次课堂。这堂课主要是以讨论分享为主。在课堂的前半部分,让学生分享课后学习的成果,分小组进行讨论,进一步内化学习的内容。后半部分可以选择一个活动来拓展主题,这是一个体验为主的环节。在本次课堂,要以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性和活动性,并分配任务,避免个别学生的逃避和责任的扩散现象,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以《我的能力我的梦》为例,在这堂课的前面部分,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对课后的学习进行交流和总结,并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成果的分享。在课堂的后半部分,选择了“校园招聘会”这个活动,选择几个岗位进行招聘。在活动时要进行招聘要求的讲解,然后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否符合。然后进行分享的环节,让参加招聘的同学来说说他身上拥有什么能力可以满足这个招聘的要求,而对于哪些没有选择的同学也可以分享。最后老师总结: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如果觉得自己身上不具备某种职业能力,我们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获得。
4.总结
新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的创新之处是课上和课下学习进行紧密的结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利地运用了课下较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内部吸收,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瑾.翻转课堂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9):284-285.
[2]李杨.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J]. 才智 ,2018,(20):58.
[3]蔡丽丽,陈梅.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53-54.
[4]宋红艳,汪义芳,张简丽,黄晓蕾,张微.基于对分课堂设计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第35期:20—24.
蔡艳香,女,汉,福建莆田,教育硕士,中学一级,单位:福建莆田第五中学,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