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8期   作者: 刘斌
[导读] 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正积极将教学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对接
        刘斌
        宁夏石嘴山市第六中学  753000
        摘要: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正积极将教学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对接,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理念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社会责任、法制观念、健康生活等方面,要做到逐一落实具备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本文以笔者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深入探究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质量是各级学校办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尤其在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当今时代,优化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各科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灌输教学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倡导下,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同时兼顾课堂的趣味性与知识性,以教学质量的优化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以教材为依托增进学生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感的构建实为启发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常识,帮助其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因此教师的日常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托,完善学生对于政治生活的各项认知,促进其将课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过程。在《基本政治制度》一课教学时,笔者就在组织学生们进行“十三五期间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发展与推进”的主题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们自行设计探究流程,走进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通过调研采访总结出近几年基层民主自治取得的具体进步与发展趋势。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但能从教材中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也能从实际生活中找到政治知识的直接体现,直观地感受到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对人民生活产生的正面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认同素养。
        校园相当于一个小型社会,学生在学校也能进行政治参与,例如使用校长信箱为校园建设建言献策、参与班干部的竞选、使用民主投票方式选出自己认可的班干部、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等行为都是践行政治权利与义务的体现。此外,学生虽未步入社会,也可通过各类互联网交流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关注最新时事,在评论中发表自身意见,理论与网友探讨。
二、创建生活化情境普及法治观念
        强化未成年人学法懂法、尊法守法的法治观念培养是国家与社会大力提倡的,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对未成年人进行普法教学,引导其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是非常必要的。

在学习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情境,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也能快速调动所学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笔者在《法律伴我们成长》一课教学时就引入了生活化情境教学,首先,笔者通过课件展示了一系列叙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材料,引导学生判断此类行为属于或违反了何种保护。例如,14岁的李红在工厂打工,这就违反了社会保护;学校设置工作人员维护放学后的交通秩序,属于学校保护,诸如此类,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生活中各方面的保护。在完成知识点讲述后,笔者又组织学生即兴演绎了情景小短剧,初中生小张正走在放学路上,突然闯出两名成年男子,威胁其交出身上的现金,并恐吓其不要告诉别人,小张十分惊恐,只好交出钱财快速离去。笔者此时提问,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学生都积极表述了自身的想法,笔者最后总结,在遇到不法分子时,同学们不要与其争持,在脱身后迅速告知家长或教师,运用法律武器惩治不法分子。通过亲身感受,学生对于危险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更加意识到法治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三、强化沟通交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随着中考的临近与社会参与度的增加,初中生面临着一定的升学压力与人际交往压力,而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抗压能力也有所欠缺,较难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排解情绪,在消极情绪产生后若没有及时得到旁人的帮助,很容易走进心理误区。此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作用,带领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且构建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单纯讲述心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注重与学生的有效沟通,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实时心理状态。
        在《解开情绪的面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情境导入帮助学生了解到常见的几类基本情绪以及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尤其是在青春期,当情绪出现巨大起伏时不能消极应对,应学会调节自身心态或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开始该单元的教学前,笔者就在教室后排的书架上摆放了一些讲述心理问题危害性与不同心理问题表现形式的小书,学生可在课余时间查阅,若发现自身情况与书中描写一致,便可主动向笔者寻求帮助,避免情绪持续恶化。此外,笔者也会利用课堂剩余时间就学生们当前普遍面临的问题进行开导讲解。例如,学生普遍有中考即将到来的紧张担忧情绪与对未来的迷茫无措心理,笔者通过讲述个人中考经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烦恼,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人生建议。通过心理常识普及与课堂沟通交流,学生们认识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能够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使得学习与生活尽快回到正轨。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是当前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职责所在。以笔者的经验来看,充分解读教材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在学生法制观念素养培育时作用巨大;加强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参考以上方法并根据自己班级情况不断优化策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麻富学.引领生命价值航向  助推学生健康成长[J].教书育人,2020(32):77-78.
[2]顾曙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构建“生本课堂”实现途径探析[J].新课程,2020(45):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