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生活元素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9期   作者:何茜
[导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当下的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
        何茜
        重庆市云阳县宝坪镇宝坪小学   重庆  404554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当下的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其效果并不尽人意,尤其是在小学语文当中。故而,有必要在语文教学当中引入生活元素,以便通过生活实践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掌握语文知识,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生活元素在语文学习当中的重要性和语文学习兴趣激发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索生活元素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模式,以此来对当下的语文课堂模式提供参考建议,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生活元素;小学语文;学习兴趣
        一、引言
        对于接受语文教育的小学生而言,其依旧处于童年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如果进行长时间的说教式语文教学必会导致学生分心,而达不到预期的语文学习效果。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其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将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所以,生活元素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部分,在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不仅能够一改传统教学的枯燥,而且能够在趣味教学当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二、语文学习中运用生活元素的重要性
        (一)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语文教学是关于一门语言的教学,语言的最大作用便是通过视觉或者听觉来传递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也终将回归生活,生活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在生活中积累说话和写字时的语文运用,才能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
        (二)语文教学模式急需更新
        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多都停留在传统的教师通过讲述传授,学生通过倾听接收,而且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教材,较为局限。但是,在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单靠教师课堂讲述的课本语文知识是远不足以支持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需要紧贴社会生活发展,根据学生本身需求以及其未来发展动向进行更新,并在其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而且教师需要思考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联系到生活实际,怎样的模式对学生而言才是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等等。通过对新模式的探索,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知识吸收需要生活元素参与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而言是比较短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一堂课的讲述很可能只有一部分内容被学生吸收。而且传统语文需要的“死记硬背”,对小学生而言是一种较重的负担,即使学生记住了其中的每一个字,也不一定完全理解句子的意思,这就意味着语文学习脱离了生活元素,导致学习的内容难以被学生吸收并且真正利用。对于学生而言,在实践中的体验才能够被真正吸收,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树立起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的信心,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有利于其未来的人生发展。
        三、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主动性的方法
        语文学习不仅要靠常规成绩的激励,更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找到语文独特的趣味性和魅力,提高其主动学习能力。就当前的语文教材而言,每本教材内容都是根据学生普遍的心理年龄和接受能力而选编的,并且其中的每一篇可能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哲理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社会责任感等。由此可见,语文是一门具有延展性的,并且能够教化育人的学科。但是如果学生主动性不高,则语文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需要利用一定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1]。
        (一)语言激励
        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语言不断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其提高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一直是成长的状态,而成长中不免有失落、怀疑、不自信等多种情绪出现,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状态,通过语言进行激励。在此之中,一方面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用语文来抒发自己的情绪,从而使其与文字和语文学科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长此以往,学生会走出不舒适的情绪怪圈,同时也提高了其语文水平,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其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让语文真正发挥教化的作用[2]。
        (二)形式多样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固化,大部分都为教师独自讲授,这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的也是低效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需要增加更多的教学形式。比如定期开展课堂反转,即让学生们作为老师,提前进行内容学习和备课,而后讲给其他同学和老师;或者增加趣味课堂,即不局限于课本内容,结合节假日之类,为学生们开展传统知识主题分享,并加入趣味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之中等等。如果只是使用一种形式来为学生们授课,那么语文这门学科将会失去其生命力,而学生们将会成为“学习机器”,这并不是教育开展的目的,甚至和教育的目的相悖而行。故而,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种创新的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是必要的。
        (三)工具使用
        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推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如多媒体技术等更是在持续更新当中。而事实上,这些技术也可以运用于语文课堂当中,如教师使用课件更形象地为学生展示讲授内容,其中也可以穿插相关知识小视频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更如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放大设备对优秀作业进行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学习语文。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展示其中的生活实物,将语文学习扩大为生活学习,使学生对语文改观,建立学生与语文之间的良好联系,帮助学生更加愿意主动接近语文学习。
        四、生活元素融入小学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践
        语文教学内容很多都来自于生活实践,比如汉字,最初汉字便是象形字,经过不断发展才成为了如今的简体字,但是目前很多汉字依旧保留有象形的特征。所以,在小学生语文教学识字方面,可以将生活物品联系到象形字,这样的教学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也应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发现生活中的语文,联想各种语文元素,如拼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联想到日常生活中所见的英文字母或者相似的发音文字等,并且将自己的见解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教师适当地对此给予鼓励。

语文教学不能只依赖课本,死记硬背的语文是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的成长的,需要联系生活实践,真正让学生接受语文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教学素材由生活实践补充
        语文是对我国博大精深汉语的学习,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语言的流传从未断绝,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的学科,也是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学科。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运用到各种典故、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名人名言等,这些作为故事出现的“道理”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容易接受。故而,在语文课文学习当中,教师可以积极寻找与该课文内核相似的日常故事,作为素材进行补充。教师也可以引入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每天积累几个字,协助学生计算积年累月能够学到多少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将抽象的词组概念,以生活当中的具象例子进行讲解,使学生更易理解。如此长期下去,一方面,学生们能够积累更多课外的知识,培养自身思想观念,并且支撑未来学习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们也能够在这种生活素材的学习当中培养随时随地思考语文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3]。
        (三)语文理解渗透日常生活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是出于普及的目的,如经典课文《火烧云》、《春天来了》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自然景观,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便利。在讲述贴近生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体验、观察相关的教学作业,引导学生亲自感受自然以及描绘的内容,如“草长莺飞”、“风吹草低现牛羊”、“百花齐放”等场景,并鼓励学生查阅更多相关资料,写下自己的看法,进行分享。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置于真实的生活环境当中,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的能力,引导其认真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对美好生活怀有期待和热爱。
        (四)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情景
        目前,小学校园中已基本普及多媒体放映机等设备,这就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制作教学内容从而更加生动地位学生们放映不同场景,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例如,《火烧云》当中的景象虽然可以在现实当中看到,但并不是每天都能够出现,这时教师便可以准备火烧云的图片或者视频直接放映给学生。并且像其他的生活场景,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重现。多媒体加入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不仅是直观的教学,还有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合理运用多媒体,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小学生课堂分心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五)情景模拟引起学生注意
        语文课文中包含有小说、剧本、散文等多种体裁,而像小说、剧本这类对话情节和对话较多的文章都可以进行情景模拟。教师可以在讲到容易模拟的情景时提倡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亲身体验和理解文字内容,并且对参与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情景模拟的活动当中。情景模拟既可以让学生对该篇文章印象深刻,也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的行为缘由。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较为枯燥的讲述模式,倡导学生体验抽象的语文课文,使学生从倾听者变成参与者,有助于学生理解力、想象力、创新力的解放和培养。
        (六)生活化语言解释教学内容
        中国语言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了多次的变化才成为今天人们所最常使用的白话文和简体字形式。如今,语文教学既要专注向前的发展,也要记忆过去的传统文化,比如通过文言文记录的历史事实或作者思想。文言文、古诗词、成语典故都是小学课文当中的重要部分,但对于处于语言学习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文言文、古诗词以及成语典故都属于难以理解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首先使用更为生活化、更为通俗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式解释其中内容,在学生基本了解其内容核心之后,再带领学生感受古文的魅力。除此之外,对于难懂的白话文课文,教师也应当首先做一个生活化处理,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如果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关注于生硬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方式,则可能使学生无法理解内容,从而导致语文学习自信心下降,逐渐对语文失去兴趣。生活化的语言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双方都能够站在对方角度看待问题,缩小两者之间的代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
        (七)生活描述鼓励学生语言表达
        由于小学生依旧处于童年时期,对家庭比较依赖,而且更为熟悉家庭的环境,这就导致稍微内向的学生在学校的语言表达少之又少。而语文作为语言文字的载体学科,有必要帮助学生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场景、感受文字魅力,并且倡导学生对所见所闻所感进行语言描述,并分享给其他同学。这样的方式其一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二可以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其三也可以激发其创造力,其四可以逐步让内向学生敢于表达。如此一来,便可以完成学生与语文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其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和期待。
        (八)实践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教学贴合生活实践,除了给学生布置自主观察和体验的任务,也可以组织学生一同开展实践教学。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自主”的教学任务布置并不能约束其真正体验,所以未来更进一步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语文内涵,需要教师组织课外教学活动。如春游,在其中可以安排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角度观察自然,结束之后可以布置作文任务,提醒学生抒发个人情感,实际感受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验方法。这种实践教学对学生而言是有趣的,也是能够拓宽学生视野的。
        (九)阅读教学联系学生情感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阅读能力不仅应用在语文学科上,更应用在生活当中。因此,语文教学时,教师务必要展开课外文章拓展,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定期检验其阅读能力。阅读时,读者能够通过视觉文字对其中角色感到共情,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也需要注重其情感体悟的能力提升,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情感、有热度的人。
        五、结语
        语文教学连接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体悟文化、学习文化、传承文化的基础,故而,语文教学对于每一位中国公民而言都是必要的,尤其在小学更要奠定好语文学习的基石。当前,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进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为更生动地展现语文魅力,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融入生活元素,以实践的形式协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教师也应当善用语言、工具和新的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受益一生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陶姗. 运用生活元素调动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J]. 科技风, 2020(11):27.
[2]陈智菊. 运用生活元素调动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J]. 语文课内外, 2020(14):361.
[3]杨丽. 浅谈运用生活元素调动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兴趣[J]. 学周刊, 2019, 392(8):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