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9期   作者:房雄
[导读]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房雄
        靖西市渠洋镇渠洋初级中学  广西百色  533821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生产生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高尚品德。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背景分析,突出真人真事;人物分析,引导正确价值导向;品读课文,提升爱国品格。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孤立的,而融入在是在语文素养、文化传承和审美鉴赏等语文教育过程之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爱国主义教育
引言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语文课课堂教学又是完成这一重要任务的重要途径。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要求在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语文教育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是弘扬革命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过程。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产生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志,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高尚品德,这是我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1]。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不仅是一种政治标准,而且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它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召唤全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强大而献身的旗帜,因而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爱国主义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

        1.1注重历史背景分析,突出真人真事
        真实打动人心,爱国主义教育是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基础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为初中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而优秀的素材。在与古今人物有关的课文中,每篇课文都是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基础。
        课文的背景分析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背景分析,突出历史的真人真事,让学生通过历史背景,去理解课文中的“主人”,理解他的为人处事、理解他的内心情感和态度,领悟“主人”的价值取向,从中体会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
        比如,课文《公输》,文中的主人翁墨子,是百家诸子之一,他冒着生命危险,“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去劝诫楚王,放弃战争,让天下百姓免于战乱,保全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在此,要将春秋战国时代,诸候争霸,弱肉强食的历史背景融入课堂中,通过分析历史背景,让学生加深了解战争给社会和人民所带来的灾难,理解和平的可贵和来之不易,从而突出了主人翁“墨子”的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又如,《最后一次讲演》中,闻一多先生为了民主与和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大业,明知道有特务跟踪暗杀,还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代表人民的呼声去讲演,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的民主战士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怀和高尚情操。在此,融入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西战争刚刚胜利,各族人民渴望和平,和平建国是民心所向。而此时,国民党蒋介石要独裁、要内战,这是反人民,公社会的,反历史潮流的。
        历史人物中的爱国情怀、报国志向,只有融入到真实的历史背景中,才得以体现,而且,“真实”才能打动人心,使学生由此而立志,好好学习,在未来能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2注重人物分析,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爱国主义教育,重在“情”字。通过对人物形象、人物内心活动、人物情感态度的分析,理解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爱国,就体现在他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他人生的选择,体现他对待国家和人民的“情”上。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以正解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立报国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教材中,不乏其例。有闻一多先生,拒绝沉默,反对独裁,求民主而斗争的临难不苟的英雄气概;有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有王选院士,在新闻出版业埋头苦干的爱岗敬业精神。

不管是英雄人物,还是普普通通的社会人物,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社会责任与担当,养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这些都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此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我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这些,都需要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心理,人物内心情感和态度进行分析和解读,突出主人翁的价值取向。
        比如《曹刿论战》,曹刿是一位抗敌御侮的爱国武士,卓越的军事指挥家,是深得民心的历史人物。《曹刿论战》中,曹刿虽为一介平民,但他却忧心国事,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与担当,体现中华民族深远的爱国主义传统。他远见卓识,有勇有谋,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亲临战场,以弱胜强,挽救自己的国家于水火之中。这些历史人物都是爱国志士的辉煌形象,教师在课堂中要认真分析和引导,使学生认识其伟大形象,体会其博大的爱国情怀。
        又如,《太空一日》课文,就以“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价值目标。杨利伟飞行员肩负祖国首飞太空的历史使命,在完成这一使命的“一日”中,他在太空中的“冷静”和“严谨”的背后,是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支撑,克服种种心理压力,是一个人的责任心与历史担当精神。通过对杨利伟的形象、心理活动和情感态度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杨利伟对国家的热爱和思念当中,感受他赤诚的爱国之心,和首飞成功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物形象和情感价值分析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学生的心灵受到英雄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触动,激发了学生爱国情怀。
        1.3品读课文,提升爱国品格
        对课文的解读和分析,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课文,其对人物刻画、描写和颂扬的语句,有其特色一面,从文本语言的品读中,加深理解主人翁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特色的文章结构和优美的赞词,不仅是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培养,而且是人物刻画,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邓稼先》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本,从赞美词中去理解邓稼先的爱国主义思想品质。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原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致的思想内容;再次,深读文本,老师讲解课文,解析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核心的段落和词句,解读和提升情感。《邓稼先》课文,通过丰富而生动的语言,深度刻画了邓稼先这一人物形象,通过细品慢读,多文本语言的巧妙运用和表达中,品析和领悟邓稼先的爱国品格。[2]
        比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连串的“租借”;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奥本海默“拔尖”、“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朴实气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男儿歌”对邓稼先的“两弹”功绩的烘托;是“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的恶劣环境和同事的牺牲;“我不能走”的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
        语言是内心情感的载体,通过对语言运用的分析,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并透过文字体察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及对“主人翁”精神世界的反映,从而使学生在生动的语言情境中,受到邓稼先爱国精神的熏陶。
        此时,可以向学生们提供关于钱三强、钱学森、程开甲等人的真实事件和“两弹一星”功臣的相关文本、影视材料,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们在阅读和学习中,了解当时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深刻体会老一辈科学家,为了避免祖国被外国列强所觊觎,而敢于奉献、科技报国的精神,熏陶学生精神情感,培养和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品格。
结语
        语文教育重要语文素养的教育和提升[3]。语文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在语文课堂之中。国主义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正确理解和对待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形象之美、情感之美,对社会的贡献和历史价值,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崔酉林.初中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J].德育研究,2019(11):69.
[2]周翠平.初中语文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策略例说——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20,1102卷(6):62-65.
[3]张聚仓:核心素养下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文学教育,2021.3,147-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