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234200
摘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而经典的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扩充和革新,对于中职学生具有非常重大的启发性运用。若能在“植物保护技术”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结合案例更加生动具象的教学更有利于创设高效课堂。基于以上,本文将就案例教学法在“植物保护技术”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其具体实践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小古文教学;文言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于中职教育愈来愈重视,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走进了中职教学课堂。“植物保护技术”是中职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仅仅凭借常规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对于植物保护没有具体概念,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使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就必须充分结合相关案例进行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们的植保意识。因而,将案例教学法充分融入"植物保护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具有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与“植物保护技术”课堂融合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挖掘其学习潜能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思路是通过结合具体的案例,对书本的刻板知识进行相应的剖析,以达到使学生学习印象深刻,充分吸收和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教学目的。而“植物保护技术”作为一门知识与实践二者不可偏废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案例教学法。选择实践性强、日常难发生的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同学们获取专业所必备的植保理论知识,充分挖掘了学生们的学习潜能,有利于促进其进行自主学习。
(二)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方法涌现,需要教师遴选与总结,并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案例教学法作为经典高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适用于“植物保护技术”课程,在相对枯燥的专业知识讲解中渗透特殊案例的分析,能缓和教与学的压力。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二、案例教学法与“植物保护技术”教学课堂融合的具体实践策略
(一)强化课前准备,设计案例教学思路
案例教学法渗透于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做好备课,设计案例教学思路。“植物保护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学生们在学习完课程后,应掌握相关的实践能力,因此,案例准备还需要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们最终形成“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技术方针。例如,在开展生物防治技术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简单从生物防治技术的基本概念、措施及方法进行阐述,结合实际生活中生物防治工作的害虫及其天敌的案例进行教学,菜青虫的天敌多,家养鸡、食虫鸟、金小蜂等都是它的天敌,简单介绍后提出问题“菜青虫多的地方用哪种生物防治效果最好”,让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小组思考。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巧妙设计课堂互动环节
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越来越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课堂,将以教师讲,学生学习的课堂转变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巧妙设计课堂互动环节,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进行“化学防治”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违反操作程序抑或是农药使用不当的案例,诸如农药浓度过高、喷洒农药后过早或过晚采摘等,首先让同学们了解和分析错误的做法分别会导致怎样的后果,通过反面列举,从而启发学生形成合理安全地使用农药的思想和习惯。
(三)充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案例阐述,扩充书本知识形成立体化教学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实际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十分紧密,植物病虫害等现象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比比皆是,因此需要根据植物产生病虫害特点和症状进行对症下药式的“治疗”。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案例阐述,扩充书本知识形成立体化教学。例如,在棉花田里发现了植物发黄枯萎的现象,进行分析是病害还是虫害,如何诊断和治疗等。提出相对应的案例,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形成最终答案,加深相关知识的吸收理解。
总结: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需要充分结合案例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课前准备,设计案例教学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巧妙设计课堂互动环节以及充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案例阐述,扩充书本知识形成立体化教学等途径,将案例教学法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后备人才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盖玉玲.谈多种教学方法在“植物保护技术”课程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8(09):56+101.
[2]胡琼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植物保护领域)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2015(11):103-105.
[3]王娌莉.中职农业学校植物保护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农业,2012(30):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