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
正安县班竹镇中心小学 563416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而乘法的应用则是小学数学教学里的重点部分,所以,要求学生要牢记乘法口诀,以便于在解题的过程当中进行运用。本文针对提高表内乘法熟悉程度和记忆方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表内乘法;乘法口诀;记忆;应用;熟悉
一、借助趣味故事增强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力度
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熟练应用乘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后期数学学习中解答很多的问题。而乘法的应用需以乘法口诀为基础,对于低学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尚不够成熟,心理也还没能理想化,对现实的理解能力不够,更缺少抽象思维能力。他们更多的喜欢的是童话世界里的故事,因此,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童话故事对乘法口诀的记忆予以加深,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比如老师可以利用童话故事《拔萝卜》,小兔子种在地里的萝卜都成熟了,这天,它的好朋友们都来帮助小兔子拔萝卜。一共来了8位朋友,如果一只小兔子拔一根萝卜的话就是拔了8根,要是每只兔子拔了两根的话就是16根,每只拔了3根的话,就是24根……以此类推,让学生自己对后面的数字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老师将乘法口诀的教学融入故事当中,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记住相应的乘法口诀。
二、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寻找乘法口诀的特征
利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不代表学生就不需要背诵口诀,只是说不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从而使学习的效率获得提高。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口诀里的规律与特征,从而找到简单的记忆方式。
比如:针对1的乘法口诀,就不需要进行记忆,更无需背诵,因为其的积和另一个因数是相等的;针对2的乘法口诀的重点则在其积均为双数,尾数必定是2、4、6、8、0;如果单数乘以5的话,积的尾数则是5,如果双数乘以5的话,积的尾数则为0;在与9的乘法里,所得到的积得个位数加上十位数上的数字地和正好是9.学生通过自主对规律进行寻找,首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数学教学更具效率化。
三、引导学生自行编排有趣的歌谣
乘法口诀具有思路清晰、便于记忆的特点,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口诀要靠死记硬背下来其实也不容易。小学生特别是低学段的小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都还很差,而这类抽象化的概念性内容对于他们来说,记忆并不容易。假如学生没能将口诀背熟,就有可能在应用的时候产生错误。对于这样的状况,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物件代入到口诀中,自行对口诀进行创编。
例如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小动物来创编口诀。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你们想想,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到的动物都是几条腿的呀?”这时,同学们会回答,我见过小狗,有四条腿;我见过小猫,也有四条腿;我见过老虎,有四条腿……老师接着问,“那么一只小狗四条腿,两只小狗呢?”学生会回答:一只小狗四条腿,两只小狗八条腿……以此类推,再比如:一只蚂蚁有6条腿,所以两只蚂蚁就有12条腿……利用这样的方法,老师将原来较为抽象的口诀转换成了形象而生动的歌谣,使学生更加容易进行记忆。
四、对常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
除了以上所说的三种方法以外,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利用来进行乘法口诀的记忆教学,比如:
1、钟表教学法
在非电子显示钟表上,每两个数字相互之间代表的是五分钟,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来引导学生对于5的乘法口诀进行背诵和记忆,比如看到数字3,就可以很快反应过来是三五一十五,由于3在钟面上代表的是15分钟,利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对乘法口诀进行记忆,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能力。
2、转弯背诵法
小学数学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小九九”乘法口诀进行朗读时,可以尝试着转弯读。比如,二五一十、三五一十五……五八四十。利用这样的方法,以后学生如果碰到“40÷5=?”的时候,学生也许会顺着口诀往下背,寻找答案是40的那个数,但当他背到“四五二十”的时候就会发现离45还很远,此时,如果依照转弯背诵法的话,就会读出“五五二十五,五八四十”,继而得到答案8.
3、大九九乘法表
对于理解能力、记忆能力都比较强大的学生来说,在记熟了“小九九”以后,可以尝试着背诵一下“大九九”,“大九九”的背诵能够较好地弥补“小九九”试商层面的困难和缺陷,从而为小学生的除法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结语:在对小学生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老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再融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思维性以及开放性,把课堂主题交与学生,利用较为巧妙的、有意思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乘法口诀进行记忆,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能力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德琰.乘法口诀的记忆与运用有巧法[J].江西教育杂志,1992(11):33-34.
[2]陈新超.乘法模型及其对乘法概念形成的价值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9,887(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