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训练理论与训练方法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李静宇
[导读] 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思路
       李静宇
       哈尔滨石油学院,
       摘要: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思路,有利于当前推动体育教学设计创新。在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创新、改善体育教学模式时,要将体育实践技能、体育知识理论学习、体育运动规范和体育礼仪,以及学生职业技能、专业学科等多种内容融入其中,通过发挥智慧教育优势,持续改善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进一步扩大体育教学的积极影响。在全新职业育人环境下,要凸显职业特色、创新体育教育策略、明确体育教育追求,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全过程营造极具活力的体育教育生态。
       关键词:体育教学实践;训练理论;训练方法
引言
       对于学校来说,开展体育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不仅能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还能提高青少年体能,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青少年通过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还能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不断强化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使身心健康成长。现阶段,体育训练改革就是为了将体育的作用更加有效地发挥出来,提高青少年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让体育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同时还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观念。
1探究体育教学实践中训练理论与训练方法的目的
       如今的学生学习、竞争压力普遍较大,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能保障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其体魄,磨练其意志,保障学生的身体机能运转,还能通过体育锻炼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打破其精神上的疲惫劳累,通过出汗改善身体状况,调动身体机能的活跃运转,帮助其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除此之外,体育锻炼还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所帮助,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正面临着人生中的重大考试,每天都要经历长时间的高压学习,学校如果可以在此背景下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对于其心理状况的调节也会有极大帮助。
2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训练理论和方法出现的问题
       2.1教学中缺乏心理训练
       通过以体育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则和基本要求、体育教学设计理论和制定体育教学策略的依据原则等基础理论为研究基础,帮助读者对体育教学设计形成了基本印象,为当前开展体育教学设计与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是夯实育人基础,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面对新时代背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受高职院校学生身份、培养理念等因素影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尚未结合全新育人环境,形成完善、科学的体育训练模式,尤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偏重体育技能训练,缺乏心理健康评估、心理问题疏导等多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多数高职院校缺少完善、高质量的体育活动方案,由于偏重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课下体育锻炼缺乏有效关注,很难为高职院校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丰富的体育资源。其次,受学生主观认知不足影响,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很难在课下积极参与体育实践,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学存在的问题类型、教学期望值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等多元化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可以看到,当前高职院校传统体育教学偏重体育知识、实践技能教育,采用的体育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学习价值的整体认识,很难有效确保体育教学的实际质量。
       2.2教学观点、教学项目不全
       人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生也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有人爱篮球,就会有人不爱篮球爱足球,然而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体育课程都是只能开展最简单、最普遍的项目,譬如跑步、篮球、足球等,体育教学项目不全的问题非常普遍,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都被迫只能停留在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教学中,无法进行深入了解和实际操作,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浪费了其才能。

除此之外,许多教师不注意教学方式,由于体育课程开设间隔时间较长,等到下一节课上课时,许多学生都已经将上节课学过的知识遗忘,整个课程难以连贯开展讲述,导致学生对于某一体育项目训练理论与训练方法的听课积极性和兴趣都大大减少。
3改善体育教学实践中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的措施
       3.1关注学生的心理发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分层教学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走入歧途,让学生在“三六九等”的不同待遇中逐渐分化,并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教师既然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那么就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心理发展。那么在进行分层的时候,也要合理地分组,并且在分层的时候满足各种班级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观察班级上每一个同学的心理情况以及个性差异。同样教师在进行分层的时候,也不能用一些片面的理由而进行分层,许多教师在对学生们分层的时候,往往只看学生们的课程成绩,没有关心学生们不同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教师应当充分地观察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个性化差异,从而做好合理且科学的教学分组,但是也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发展,确保学生们在课堂上心理健康方面也能够协调均衡地发展。针对此,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育,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弱化不同层次之间的高低之分,合理疏导学生的自卑情绪,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成长潜能,而不是当前的运动能力,从而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体育训练。
       3.2强调传统体育训练与功能性体能训练相结合
       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要以传统训练方式为基础,保证其主导地位,功能性训练中的核心区训练不能取代抗阻训练等部分传统训练方法。但是作为更符合青少年身体机能发育发展的功能性训练则是将学校体育提升到新的高度的关键,功能性训练有利于青少年全面身体素质发展、体育比赛能力的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增强,由此,学生体质将大范围得到增强,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功能性训练的科学性已经得到了实践证明,其优势在于强调身体全面的发展,包括稳定性、协调性、多平面、多关节肌肉、深层稳定肌群的训练,对于正在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全面发展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与传统训练方式进行互补后应用到训练实践当中,能够促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更科学有效的开展,在看到这一方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其推广也存在诸多困难。只有通过加强顶层规划设计,促进体教部门协作融合,创新学校体育训练评价办法,加大师资建设力度,拓宽经费来源,才能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推向加科学、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从而培养优秀的后备体育人才,实现青少年“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
结束语
       体育实践与其他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课程不同,其方方面面都体现在了实际生活中,譬如在操场跑步、在球场打篮球、在公园踢足球等,因此这仿佛是一项全民课程,然而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基于此环境却又有所不同,体育教学实践拥有较为专业的学习环境,增多了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的指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譬如教学弹性缺失、教学观点、教学项目不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健康性与学习性等不能得以良好结合,导致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颇多问题,因此该文重点通过探究体育教学实践中训练理论与训练方法的目的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训练理论和方法出现的许多问题,找寻改良体育教学实践的措施,期望对今后体育教学实践的开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黄丹丹,王宇泽,王靖奇.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评《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112.
[2]刘玲玲.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32):172.
[3]孙亚均,李彪.体育教学实践中训练理论与方法分析[J].运动,2015(24):75-76.
[4]岳新坡.体育运动技术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中国体育博士文丛,201204.153.
[5]庄静,罗梅,高玲娣.浅谈体育教学实践中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创新[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0):403-404+4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