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活动的建构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9期   作者:辛晓伟
[导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曾这样写过
        辛晓伟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初级中学   26550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曾这样写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为了让学生保持足够的热情和兴趣,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组织积极有效的课堂活动。
        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徜徉,汲取丰厚的精神营养,滋养生命。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千百年前,《师说》中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就必然需要组织课堂活动,好的课堂活动是衡量课堂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
        那么,在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活动应该如何建构呢?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从语言到思维再到审美,最后升华至文化,这是一个注重逻辑性和阶段性的素养体系。基于此如何建构积极有效的课堂活动?一节语文课,要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那课堂活动就必须贴合语文的学习规律。核心素养评价下的课堂活动也要遵循语文学科的逻辑性和阶段性,符合课堂的生成规律。


        一方面,语文的课堂活动设计需要遵循逻辑性的特征。语言是语文的基础,是一堂课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课堂活动从语言建构出发,是为整堂课打牢地基。读文本,悟思想,赏析艺术特色,从感性阅读到理性分析,从思维发展到鉴赏运用,是语文课堂活动必须要遵循的规律。以《<世说新语>二则》为例,这是一篇六年级的课文,属于简短有趣的古文。这节课的课堂活动必须从文章的朗读出发,否则有悖于学习的一般认知规律。接下来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解读赏析,如角色扮演、视频资料拓展、辩论等等。最后学生由《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家庭文化来关注魏晋士族的文化修养。
        另一方面,课堂活动要有阶段性。从导入到整体感知再到品析鉴赏,从对文本的感性分析到理性分析,课堂活动不能乱“入”。在导入环节,一般通过吸引学生眼球的活动方式来导入新课,这样能更好的走进这节课堂,走近文本。语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听、说、读、写”,这四项要求要灵活运用在不同阶段的环节中。所谓的灵活,就是选择合适的方式适应不同的阶段。在课堂的结尾升华处,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一写。《社戏》中,当我们认识了平桥村那么多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堂结尾就可以设计一个活动:写阿发娘在得知自己家的豆子被偷之后。这样就比较贴合文本和课堂,会让学生对语文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
        语文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天生存在,而是需要在课堂活动中逐步实现的。课堂活动的设计也是基于素养的提升,只有如此,才能成就一堂有趣、有效的语文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