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导学模式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 汤静
[导读] 合理构建问题导学模式,能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动力
        汤静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狮城第二小学   
        摘要:合理构建问题导学模式,能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优质课堂。本文简要分析了问题导学法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发挥的吸引学生、降低教学难度、改善师生互动以及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等作用,并围绕趣味化问题、阅读方法与技巧、教学重难点、提出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就相应的问题导学模式构建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导学模式

        长期以来,较为死板的教学模式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限制较为明显,使得整个课堂较为枯燥,难以吸引学生深度参与,实际教学效果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而在新课程背景下,传授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需要积极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而问题导学模式正是其中极具实践价值、应用意义的一种,并且逐渐成为广受青睐与推崇的方式。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的积极意义
        问题导学法指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在近年来逐渐成为广受教师青睐的方法。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则具有多层位的意义。首先,吸引学生。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且语言能力较弱,认识的汉字较为有限,这导致他们对文字阅读往往缺乏足够兴趣。而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来设置各种趣味性问题,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学习之中,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其次,降低教学难度。如前所述,小学生由于语言积累不足,认识的汉字有限,生活经验与抽象思维能力均有所不足,这使得他们在进行文字阅读时往往较为困难,难以流畅、准确地理解意思,相应的阅读教学效果较差。而在问题导学模式下,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对阅读文本进行分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以更加简单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并在此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领悟文本内容中的思想与情感。最后,问题导学模式有助于师生互动改善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在运用问题导学法优化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与实际效果,而学生怎能在提出、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导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以趣味化问题吸引学生
        小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与探索往往都是建立在兴趣这一大前提之上的。只有在兴趣足够浓厚时,小学生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深度研究,这是保障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故而在构建问题导学模式时,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设置各种趣味化问题,以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兴趣,进而激发阅读兴趣,为高效率的阅读教学奠定稳固根基。而在设置趣味化问题时,教师则需要以阅读文本为基础,以学生实际情况为重要参考,尽量设置令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学习相关问题,并将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兴趣转化为阅读兴趣,保障“问题”的“导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中常见的方式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生活化问题作为引导,带领学生在兴趣驱使下进行阅读,并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本身的乐趣,逐步强化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时,教师紧紧围绕“恐龙”这一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事物,提出一系列趣味化问题。在“你们知道有哪些恐龙?”“地上的恐龙与天上飞行的小鸟有哪些截然相反的特征?”“庞大、笨重的恐龙怎么向小鸟一样飞向蓝天呢?”这些围绕“恐龙”所提出的问题,都对学生有着不小的吸引力,而教师则借着学生兴致勃勃的时机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在课文中都能得到解答,现在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找到问题的答案吧。”借助问题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作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和学习,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其中,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以问题形式传授阅读方法与技巧
        掌握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多样的阅读技巧,是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关键。小学生感知能力、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较弱,这导致他们在阅读学习中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总结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不能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体系,相应的阅读能力提升较为缓慢。而采取问题导学模式,以问题形式传授阅读方法与技巧,则能通过问题这一载体实现理实结合,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和把握阅读技巧,基于阅读方法进行有效阅读。而且问题导学法能够以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对阅读方法及技巧加以总结,进行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阅读能力的科学、良好发展。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教师以问题设置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教师一边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一边提问,通过“这篇课文写的是游记还是描写作者在生活中所看到的自然现象?”、“课文写景的时间变化顺序、空间位置变化顺序以及观察的先后顺序是怎么样的?”、“课文写景是采取的总分结构、以为环境结构还是定景换点结构?”、“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问题,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阅读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准确理解,也掌握和总结了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借助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不少的重难点,如何突破重难点也成为了教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问题导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准阅读重点,突破阅读难点,是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方式。教师需要以提问的方式,基于阅读文本的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着重围绕段意或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某句话或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梳理文章写作顺序等进行提问,确保学生能够更为透彻地进行阅读和学习。例如在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就提出问题:“课文采取了什么修辞手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这四部分的详略安排有什么深意?如何理解父亲所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段话?”借助这些问题,带领学生以更加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阅读和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
        (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问题导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和探索,也要鼓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质疑探究能力、创新思考能力等。例如在教学《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自行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各组学生纷纷思考和创新,提出了包括“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小船和父爱有什么关系?”“父亲为‘我’做的这些事算不算大?”“作者为什么要以‘父爱之舟’作为题目?”等在内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了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模式,是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全面理解问题导学法的内涵,设置趣味化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立足问题传授学生阅读技巧,借助问题突破教学难点,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俊波. 问题导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9(12):4.
[2] 王芳. 如何突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 读与写(上,下旬), 2019, 16(31):44.
[3] 刘月梅. 阅读教学中"问题导学"的有效策略[J]. 语文天地:小教版, 2017(8):72.
[4] 李秀文.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的有效应用[J]. 才智, 2020(01):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