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锦
昭通市昭阳区第五小学 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学业与未来工作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但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渗透和树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贯穿着整个学业的始终,其中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诗词,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文化自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信教育,能够不断的燃起学生的好奇心与热情,激发学习潜能,促进学科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文化自信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和实施,促使教育领域改革与时俱进,紧跟社会与新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我们应该为生在这个国度而感到骄傲、自豪。基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大背景,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其当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营造温馨自由的文化环境,营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不断地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优良文化的熏陶,最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的意义
(一)让学生学会善于竞争,增强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容易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的融入到班集体并投入到学习和各项兴趣活动之中。进而发挥出自身能力与水平,激发学习潜能。语文课堂中可以利用背诵评比,回应教师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课堂活动并不断增强自信。
(二)在鼓励中获得自信,增加课堂参与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太成熟。除了接受能力快,学习热情高之外,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爱表现、爱虚荣等心理。结合这一年龄段性格特点,在教育活动中增加鼓励的声音,帮助学生获得自信心。同时促进其在教学活动中表述自己的想法,表达自身本领。结合语文教学,透过教材知识,融入生活实际,让学生多多参与观察与发现,通过亲身的实践,来不断克服困难,进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自信。
(三)战胜自我获得成功,享受自信快乐
举手看似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对于一些胆小不爱表达的学生来说好像并不那么简单。作为教师适当的鼓励,引导学生举起手来,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进行表扬,最终使其战胜自己。不论举手回应的答案对与错,都应当收获教师的赞美和同学的掌声,使其感受教师和同学的信任,并在下一次活动过程中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更多的勇气。从而也在每一次的进步中获得自信的快乐。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自信教育
(一)利用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关键。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合理的教材选择,使得当前的教材既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之前的教学实践以及经验可知,使用五言绝句或者七言绝句作为教材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对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其主要原因在于此类文学作品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其自身艺术表达手法也是独具一格,受到学生的喜欢。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古诗《元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使用多媒体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当前诗词的学习兴趣。
之后,引导学生针对当前的传统节日进行讨论,发现当前传统节日中的神话传说或者其他典故,加深学生对于传统习俗以及文化的理解。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当前的诗词进行朗读以及解析,在进行解析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当前的艺术写作手法、韵律写作等进行深度解析,帮助学生了解当前诗歌的写作特点。比如,在《元日》中诗歌中,每一句最后的字分别为“除”“苏”“日”“符”,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当前诗句的结尾进行韵脚“u”的押韵,该押韵方式不仅使得诗歌整体具有更高的艺术感,以让读者在进行阅读时朗朗上口。由此,教师可以借助诗歌的内容以及写作手法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品,了解民族文化传统,识别进行写作的手法以及写作艺术,增加学生对于优秀文化作品的兴趣以及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传统艺术手法的认识和掌握,建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二)引入人物典籍树立自信榜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少的语文教材都有关于传统文化人物的介绍。针对小学生当前的年龄阶段,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经典人物的介绍,帮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名人的方式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了解,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性质的认识。例如,在进行文章《司马光砸缸》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程介绍之后,可以针对文中所描写的人物进行解析,帮助学生了解当前文章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其他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针对当前人物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进行探索和思考,了解当前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因是否与人物所存在的文化环境以及政治环境有关,帮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点以及优点。另一方面,在进行“刻舟求剑”“曹冲称象”“孔融让梨”等经典典故的教学时,教师均可以针对当前人物形象进行简单介绍,并要求学生对人物出现的背景原因进行探索,在了解到文章主旨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对于传统文化“育人”的功能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精彩纷呈,在学生心中建立起传统文化“灯塔”,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此类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进行自我要求,让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生由于对于自身文化认同而进行的自我教育,增加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以及认同感。
(三)在课堂练习中弘扬文化,提高文化素质
为了有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拓创新,提高文化自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含义,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优秀文化学习效果。通过多元化课堂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领会优秀文化所蕴含的深层内涵,感受到优秀文化的学习乐趣,同时还能有效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让文化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在《花的勇气》这篇文章的讲授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文学鉴赏会”的形式,提高其教学质量。对于这篇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反复阅读,还要让学生从中挑选、提炼,提出自己对文本的看法。在文学鉴赏会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探讨,分析这篇文本的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最终获得深刻的理解。之后再结合反复地品读,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通过这样的课堂练习,学生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信心是学生不断探索,战胜困难的原动力。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知识较为薄弱,在学习中难免遇到困境与难题。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做出积极的引导,并鼓励其举手提问,通过语言与行动上的赞美和肯定,让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并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光晓.文化自信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方法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9(5).
[2]马淇毓,邹青灼,韩伟俊.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20,(07)
[3]王庆平.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J].读写算,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