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建琳
厦门市海沧区海霞幼儿园,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随着教育不断发展,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建设中从“儿童视角”出发,转变教师传统观念,以儿童为主体,通过观察解读幼儿活动情况,从追随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发展需求,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提供相适宜的环境材料等,基于儿童视角合理运用课程资源,支持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使得幼儿的学习过程更加主动深入。
关键词:儿童视角;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
1 追随幼儿兴趣,选择适宜课程内容
观察、追随:老师以儿童的视角去看周围的风景事物生活状态,蹲下来和幼儿交流,观察读懂幼儿生发适宜的课程内容。如幼儿园户外小童军野战游戏活动中,教师们观察到幼儿常常三三两两结伴,生成”我藏你找”的寻枪小游戏,游戏中还会用线路标记引导同伴寻找,具有定向式游戏的小雏形,老师及时捕捉到幼儿兴趣,组织幼儿讨论:怎样能让寻宝图看的懂等问题,其中涉及地形观测、体能锻炼、方向识别内容,引发幼儿的探索热情,自主参与课程中来。
激趣、体验:课程来源于幼儿需要和问题,为了更好回应幼儿,老师们通过资料收集、专题研讨,了解到当前定向运动在幼儿园开展处于探索阶段,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利用园所环境,设计各种有趣的定向小游戏,开展对定向运动在幼儿园开展可行性的探讨。首先先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定向,和家长一起查阅资料,居家开展藏宝藏游戏,绘制家庭布局图,设置不同的藏宝路线,辨识小区分布图,丰富幼儿的相关生活经验;同时在幼儿园区域中投放定向地图符号、迷宫图、任务卡、挑战牌,利用园所实景、数字点表开展简易定向。在这阶段,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认识了定向,认识简单的平面定向地图,对定向规则有初步认知,激发了对定向运动的兴趣。老师结合户外活动及主题游戏,和幼儿开展方位的辨识、按线路进行识图打卡活动,基于幼儿水平,在地图设置上呈梯度推进,以实景、色块、标识等不同形式呈现,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等多通道的感知与体验。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发现课程的生长点,使课程内容不断地得到延伸与拓展。
2 满足幼儿发展需求,提供丰富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园内资源。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无时无刻不在引导幼儿持续观察,激发幼儿深度学习,刺激幼儿协作探索,是影响幼儿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资源。[1]幼儿园因地制宜打造成有山坡有木屋、草木繁茂的自然野趣场地,并投放轮胎、迷彩网架以及丰富多样的低结构材料,幼儿自主开展实景定向野战游戏,如,两军对垒,战地营救,攻抢阵地等,通过游戏丰富孩子看懂幼儿园户外平面图,理解更多地图常用的符号色块,在与同伴合作中体验定向的乐趣,提高幼儿的速度、耐力。在班级区域、生活坊、木工坊、纸艺坊等功能室,模拟生活场景供幼儿开展定向小游戏体验,帮助幼儿学会看图和标识,知道在园内环境中自己的位置,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孩子的需要,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共同建构课程的热情。
挖掘利用园外资源。幼儿、教师、家长及社会都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要把家长、社区、社会教育资源,吸纳到课程中。如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幼儿年龄特点的特殊性,在选择场地时充分考虑场地和线路的安全性和幼儿的接受能力,考虑幼儿的体力消耗及定向游戏活动的组织,以幼儿园为中心集合点,向外辐射周边的自然公园等野外活动场地。
如学校周边的社区公园、马銮湾公园、石室禅院、消防中队等;随着幼儿、家长和教师定向活动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逐步扩大场地的选择范围,选择森林公园、山林景区等更加复杂的营地,增强定向运动场地的挑战性。此外,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与家长多沟通,收集分析其中的可用资源,丰富我们的课程活动,如以家长安全员、家长志愿者、亲子同游戏等形式调动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借助专业团队,引入厦门市定向运动协会的专业引领,王海生会长为教师家长做了一系列“定向运动”讲座,认识制卡、点签器、点标旗等专业设备,对幼儿在定向运动中的运动技术的掌握、运动量的分配等定向运动的专业知识。和家长一起对定向课程审议,进行了合理制定和有效的调整,确定最优方案,以确保行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满足幼儿发展需求。
3 支持幼儿探索学习,融合开展定向课程
共同规划,一起建构定向课程。在整个课程建构过程中,始终秉持和坚守以幼儿的主体地位,关注幼儿发展需要。如毕业季系列活动之“今夜不回家,寻宝大作战”。教师抛出夜间定向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讨论,如“夜间定向怎么玩?”“夜间定向有困难吗?”、“夜间定向要准备什么?”。教师带领着孩子们一起创设寻宝情境,设计闯关关卡,增加游戏挑战,分组取队名、喊口号、搞造型,通过在不同点位打卡,完成拼图找宝藏,赢得礼物,是一份特别的记忆!结合研学活动的厦门灯塔公园定向运动中,老师活动前前往灯塔公园进行踩点,拍下场地的视频和图片,回到班级和幼儿看视频一起讨论规划定向运动场地、内容,制定定向地图、规则,做好标识和活动准备,随着定向在幼儿生活和游戏中的渗透,形式的丰富、游戏趣味性的挖掘,幼儿定向规则,识图能力、判断及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了;定向运动结束后,老师展示幼儿活动记录,组织幼儿分享自己活动经验感受,遇到哪些困难怎么解决问题,讨论怎样做才能更快找到点标,完成检查点,提升定向速度等;课程的实践过程让幼儿不断巩固发展经验和内在品质,整合新的学习经验,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人格和意志品质。
巧妙融合,多元开展课程活动。首先是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渗透,在户外自主游戏、学习活动、区域活动、创造性游戏中融合定向运动。在活动中,幼儿对定向游戏的自我尝试,动手动脑,发挥想象力,手绘定向地图。如在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对点对点打卡及任务挑战感兴趣,老师组织开展一些方位的辨识、识图打卡活动,从小组到个人,又从个人到小组,孩子们识图的能力提高了。其次与专题活动相融合,如父亲节举行父子定向“爸爸一起玩”主题活动,以幼儿园附近的霞阳社区公园为活动场地,孩子们与家长一起设置身边熟悉公园的定向地图,亲子参与,场地相对于幼儿园内复杂程度提升,帮助幼儿在运动中巩固对定向地图的认识和实际场地中的定向能力,感受亲子的温暖,此外也可以和专业赛事相结合,厦门天竺山徒步大会定向越野挑战赛是以公园的一片区域为活动场地,场地复杂程度和运动量都有很大提升。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定向经验,在天竺山奔跑、查看地图、寻找点标,克服困难、顺利完成挑战,家长们看到了幼儿在定向活动中的独立自主、动手动脑以及毅力耐力的考验,感叹于孩子们能够克服地形、天气等自然环境因素坚持比赛,欣喜于孩子们在实践中的成长与学习。在课程的开展和探索中,孩子进步了,教师成长了,家长教育观念也转变,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认可,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认可度。第三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我们开展了与假日小分队、爱心捐赠、安全主题实践、社会研学等活动相融合的大型定向运动。走出去的定向,未知多元的环境,使幼儿在定向时环境辨识、心理适应等难度进一步升级,同时我们也尝试形式更加多样的定向运动,个人定向与集体定向,结对定向与接力定向,定向中还增加了幼儿之间的团队协作、互动交流,在方向识别、点位判断中听取、接纳同伴的观念意见,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这阶段中,幼儿们对新环境适应能力、空间方位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丽英.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应用实践探究[J].教育革新,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