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传统音乐现代重构的民族认同重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9期   作者:娜响
[导读] 新时期背景下,民族认同的现实困境制约和影响少数民族和民族精神的延续,
        娜响  
        普洱学院   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民族认同的现实困境制约和影响少数民族和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形成民族认同的基础,需要提升群众对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正确认知,充分发挥民族传统音乐独特的功能,帮助人们重新构建民族认同感。基于民族传统音乐现代重构的民族认同重建,可以解决民族认同存在的现实困境和问题,更好地展现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突出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价值。
        关键词:民族传统音乐;现代重构;民族认同;构建
        引言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民族传统音乐有了新的认识,而且逐渐呈现出民族认同感不足的问题,加上外来文化的进入和冲击,也给民族认同的重构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因此在民族传统音乐现代重构背景下,重新构建民族认同体系,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有效方式,进而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民族文化和音乐文化内容。
        一、民族认同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族认同还存在很大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其中民族认同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民族文化习俗逐渐淡化。在当前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民族文化习俗逐渐淡化的现状,其主要原因是受社会发展各种条件影响,导致人们对于民族社会原有的文化习俗的认知观念逐渐淡化,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心理,而且在无意中放弃有关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习俗内容,选择新的文化习俗,进而造成民族认同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问题。第二,民众逐渐脱离民族环境。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民众融入城中,选择在城市生活、学习的方式,逐渐脱离民族环境,进而导致本民族文化环境与自己所生存的区域距离越来越远,呈现出地域方面的分割,进而造成少数民族民众在思想意识方面逐渐淡化民族认同的意识。第三,民族语言的应用逐渐减少。在民族认同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语言发挥重要作用和价值,通过语言能够强化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而且,语言也是民族认同意识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受就业、求学等各种利益需求因素影响,很多少数民族民众选择外出打工,更喜欢选择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和沟通,逐渐放弃使用民族语言,进而在选择普通话的同时,造成民族认同意识和情感逐渐淡薄。
        二、基于民族传统音乐现代重构的民族认同重建路径
        (一)营造民族音乐发展氛围
        基于民族传统音乐现代重构的民族认同构建工作,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音乐发展氛围,通过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音乐活动,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到民族传统音乐活动中,进而间接的培养群众民族认同感。而且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在城市中务工、学习,进而使原本的音乐浓厚氛围逐渐减少,对于音乐的传承者也越来越少。面对这种情况,也需要地区营造民族传统音乐发展氛围,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民族音乐文化,还要在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引导更多民众参与到各种民族音乐资料搜索、集合、整理的工作中,而且传承者和民族传统音乐乐谱资料大多分散在民间,通过营造民族音乐发展氛围,调动群众参与民族音乐资料搜集、歌曲传承的活动中,也能搜索到更加全面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间接地培养群众民族音乐文化和文化能力。佤族虽没有文字,但是一直保留自己的语言及啊佤道理——称为“啊佤理”。

“啊佤理”成为佤族文化符号重要的标志之一,尽管佤族有“十里不同音”的语言特点,但,只要语言不消失,文化就不会消散,传统歌谣的“腔词”关系,为民族认同奠定基础,是文化重构重要基因及原料,传统音乐作为文化重构的重要材料,在整个民族文化重构中地位极其重要。总之,通过与各种各样文化活动的融合,也能够强化群众民族认同感,充分感受传统音乐中的价值和学习精神。
        (二)合理挖掘民族音乐历史
        新时期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是现成的,而且通过网络资源、网络平台都能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为重新构建民族认同,还需要结合民族传统音乐现代重构的特征,合理挖掘民族音乐历史和文化内涵。一方面,为帮助民族成员深刻理解民族文化,还需要充分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来龙去脉有更多的了解,在正确把握文化形态、历史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认同的重新构建,进而也能让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历史,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都特别提出,云南要建设民族团结示范省、生态文明排头兵等指示,佤族在中华民族大统及多元文化呈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时剽牛手便是佤族头人垃勐,现当代重构文化,预想得到民族认同,守阵和创新问题需合理。另一方面,民族传统音乐的现代重构工作,属于在传统民族音乐发展形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发展理念,为达到重新构建民族认同的目标,还需要传承者整理民族音乐发展史,采用将民族音乐发展史与现代社会发展文化有机结合的方式,推动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进而提升民众对于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大力发扬利用不同手段,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进行文化重构,就境内佤族传统音乐而言,传承及创新依然是重要课题,武汉音乐学院团队创作了以佤族英雄为题材,佤族音乐元素为内容的室内歌剧,是佤族文化认同的范式。
        (三)重新构建音乐价值意义
        在民族音乐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新构建民族音乐发展的价值意义,只有明确民族音乐在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意义和价值,才能让传承工作和行为本身得到肯定。当前,很多人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理解为一种娱乐方式,即使肯定音乐在生活中的价值,但是却对民族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缺少肯定和理解。“培根铸魂”是文化重构的基础,佤族传统音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作为软实力是佤族人民的精神食粮,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及“魂”延续,希望重构的文化真正体现佤族文化精髓及精神。因此,民族认同的重构,需要构建音乐价值意义,给予民族文化价值高度的肯定,合理将民族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呈现出来,并且将其渗透在民族民众发展的各个方面,并能通过新的发展眼光去看待民族传统音乐,提升良好的民族认同感和发展意识。结语:
        基于民族传统音乐现代重构的民族认同重建,需要营造民族音乐发展的良好氛围、合理挖掘民族音乐历史文化、重新构建音乐价值意义,进而能够强化群众对于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赵书峰. 作曲家身份表达与文化认同的多层级建构——赵季平音乐作品所引发的民族音乐学启示[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01):56-61+110.
        [2]于晓晶. 基于民族传统音乐现代重构的民族认同重建[J]. 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1):89-92.
        [3]孙克. 基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的文化认同重建[J]. 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0):120-123.
         课题来源:普洱学院2020年度地方民族文化研究联合专项立项项目
         《文化重构背景下中国佤族族群认同研究:以境内佤族传统音乐为例》
         立项编号:2020LHZX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