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息技术与中学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9期   作者:孙丽华
[导读] 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信息技术与初中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愈来愈受到广大教
        孙丽华
        溆浦县教师进修学校  湖南 溆浦 419300

        摘要: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信息技术与初中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教育团体积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在多媒体教学课的评比中,向网络课倾斜,在展示课、优质课、观摩课的评比中,没有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已经不可能入围。学校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教学
0、引言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现在关键是如何应用它。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内容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高效地发挥作用,我们应先对不同环境的特点和不同内容的特点进行分析。
1、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我国经济和信息技术都在飞速发展的阶段,而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已经深深地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课堂通信在教学中的应用、校园无线网络的覆盖与应用、学生计算机教室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学校网络图书馆的使用、创客空间的创建与运营。信息技术的魅力在于其传播性、及时性、共享性和可管理性。这些优越的特点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集成是一个过程、一种类型,通过整合,不仅能梳理出原来教学中存在的缺陷,找到各种不足,关键是还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新教育模式的出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单纯地整合,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各类培训课程,学校课程的统一整合,整合与再开发是一项非常巨大的系统工程。从信息技术的优势来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是一个“两个过程”,即“新旧”的过程,在“两个过程”的整合之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示范工具、师生交流的工具,提供资源和环境的途径有8种,包括:快速传递和共享的工具、学生评价的工具以及信息处理的工具,并且还是快速传输和共享工具的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工具。这些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让其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拓展了教与学的视野,丰富了教与学内容。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以及应用已经变成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内容。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2、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2.1实践形式单一,缺少实质性变革
        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仅在介绍知识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它视作教学的辅助手段,并未对各学科教学的中心环节加以运用。比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授课架构等等,此类环节往往属于最关键的环节。对于真正的信息课堂而言,教师与学生理当是双向沟通,增强互动,这样学生会更愉快、更高效、更积极地接受新知识。
2.2过分注重课件制作及使用,无视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黑板书写属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黑板书写时需花费一些时间,而学生通常是借助这一部分时间对题目加以深思与探究。可是在信息技术推广以后,教师往往会选择将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课堂上一边展现课件一边快速地讲解,如此一来学生便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尽管教学课件具备着相当大的信息容量,可是学生却从中收获甚微。同时,学生对这些信息内容的了解也非常肤浅。
2.3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低。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完美融合
        部分教师观念保守,执着于旧事物,通常极难接受新生事物,不敢、不愿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工具。他们觉得现有的教学形式完全可以完成教学目标,无须耗费更多时间去探究自己不熟悉的新教法。学生也许很喜欢教师的某种教法,但是学习的主动性却未能调动起来。因此,教师理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信息技术,并且运用到教学中去,以提高教学水平。
2.4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整合的认识的误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

老师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只要使用了信息技术就是整合,有的认为只有使用计算机教室才是整合,针对教师们的这些认识,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四种模式:1、多媒体教室中以教师为中心,创设情境为主的场线型整合;2、建构主义“抛锚”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整合;3、基于网络型软件平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合4、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澄清了老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认识。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
3.1结合学科特点,适当进行知识整合与延伸
        从现在学科教学来看,教材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的依据,特别是目前还存在着一标多本的现实,意味着必须要把教学视野放宽,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例如,数学学科本身较为抽象且逻辑性较强,信息技术能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从古至今有什么样的计算工具。学生从最初的算盘说起,一直说到了现在高科技的计算机,通过动手动脑在体验中感受知识,最大限度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这是学生的一次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深化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
3.2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广阔的学习空间
        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培养,既需要课内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和课外知识的联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大语文观的概念,要求学生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阅读、写作的拓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丰富学习资料,进而自身的语文理解能力。例如,我听课时听到这样一则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是《观潮》一课,这是一篇浅显的游览性课文。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渴望走出教室,去欣赏一下传说中的钱塘江大潮。这时,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举办一次有关钱塘江的展览。学生课下就会利用各种平台来查找相关资料,这既丰富了知识,也寻找到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3.3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学生是学科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够实现被动的“要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的思想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唤醒和鼓舞,激发学生内驱力。例如,我校教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步长出来直到死亡时的生动情景,先是一张“嫩绿的叶子”的景象,再是“叶子变成深绿,叶片底下长出细丝”。最后,“细丝逐渐长粗抓牢墙壁,有的细丝如果抓不住墙壁就会慢慢枯萎死亡”,引发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观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理解爬山虎的脚长出的不同阶段与过程,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3.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能够成为学习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但是学生因为自身知识面和学习能力的局限性,在自主学习方面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学生最习惯查找资料的途径就是网络,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结合学生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素材,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5拓展信息化应用范围,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
        进一步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逐步拓宽办公、教学、服务、资料等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初步实现日常办公无纸化、学校管理数字化、教研备课网络化、师生档案数字化,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为主线,以提高效益为核心,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迅速提升。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深化新课程改革,形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运行高效、应用广泛”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格局。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的优质课大赛,学习交流先进课例,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能力。创新教学模式。立足课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微课程、PPT课件、网络教材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课程的重构、重组,提高课堂效率;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优质课展示活动,总结经验,基本形成各个学科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已与初中各学科教学难解难分,信息技术贯穿到了整个初中各学科教学之中,变成了教师最好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实现高效授课、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是学生钻研各学科、体味各学科、解决各学科问题的关键。所以各学科教师应给予信息技术与初中各学科融合高度重视,为自身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先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高永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路径研究[J].北极光,2019(10):152-153.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实现方法[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2):17-20.
[3]陈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