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形式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9期   作者:梅久芳
[导读] 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较多,应用合唱形式这一教学方法于声乐教学中,
        梅久芳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230100)
        摘要: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较多,应用合唱形式这一教学方法于声乐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声乐内涵、掌握基本的声乐技巧,有利于教师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高校在声乐教学中逐渐创新了教学模式,合唱形式教学渐渐走进了高校声乐课堂,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地优化了声乐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本文介绍了合唱形式的发展,分析了高校声乐教学中合唱形式教学的作用,探究了合唱形式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合唱形式;高校声乐教学;应用分析

        引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均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性导致文化现象和合唱类型不尽相同,合唱类型之所以多样,这主要是因为合唱时的音色、声调以及韵律等存在不同。现如今,合唱类型多种多样,分别表现为:爵士音乐合唱、宗教音乐合唱、现代音乐合唱以及民歌合唱。其中,爵士音乐起源于劳动音乐,该类型音乐对表演者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素养的要求较高;宗教音乐主要是通过歌唱来深化宗教意识,升华宗教信仰,从中能够看出,宗教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贯穿宗教历史、宣扬宗教主旨;现代音乐是当今社会的流行音乐,利用音色差异性,以及乐器多样性,同一首音乐能够演绎出不同形式的多种音乐,现代音乐具有较强的创作性;民歌合唱最显著的特色即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地域色彩的民歌,不同民歌又是民族文化的充分体现。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合唱形式教学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均面临着一对多教学现象,即教师一人传授多名学生声乐知识,当学生需要独唱指导时,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学矛盾由此产生,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实现,而且还制约学生个性发展。应用合唱形式教学,即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形式成立合唱队员,教师引导声乐学习时,能巧妙规避上述存在的教学问题,缓解教学矛盾。合唱形式教学,一方面能够将教师有限的教学精力和时间全面发挥到声乐教学中来,学生以合唱的形式学习声乐,能够丰富声乐理论知识积累。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合唱形式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学生会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以合唱形式完成声乐表演,学生需要在音色、旋律、节奏以及声调等方面协调配合,制约了学生在以往表演中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只有学生意识到团队配合的重要性,才能出色的完成声乐表演,最终完美的声乐表演,离不开每位合唱学生的努力和积极配合。除此之外,通过合唱形式教学,有利于减少浑水摸鱼类学生出现,合唱队中的每位学生都需尽全力参与声乐表演,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参加合唱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音乐素养、巩固的基本功,以及较高的音乐驾驭能力。


二、合唱形式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现如今,合唱组合形式的歌手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他们借助网络环境以及现实的音乐平台,不断的进行音乐表演和唱片发行。流行音乐以合唱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音乐审美,并且这种音乐形式会渐渐获得越来越高的社会关注度。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合唱形式教学,具体表现如下:
(一)发声训练
        合唱形式教学与独唱教学之间存在较大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前者对合唱队员的每位成员要求较高,与此同时,各个合唱成员间还要做好协作配合工作,彼此间相互包容、积极配合。声乐教师对合唱小组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时,首先鼓励学生认真聆听自我声音,明确辨识声音、习惯并适应自身的发声习惯、全面把握声乐表演流程以及相应的表演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音乐短板,并且学生会在课余时间,通过自我练习或者教师指导等方式弥补自身的音乐不足,并且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促进学生个人音乐能力提升,最终为合唱形式奠定良好的个体基础。
(二)声部训练
        音乐表演之所以会为观众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主要是因为合唱形式下产生了不同声部,并且声部划分的差异性也能为受众带来不同的音乐体验。声乐教师进行合唱形式教学时,首先要划分声部,根据学生声调和音域发展的差异性,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声部划分,即高音学生在合唱形式教学中主要负责高声部,音色明显的学生主要负责合唱领唱,声音极具包容性的学生重点负责合唱和声部。按照上述声部划分形式完成声部划分之后,教师要对各个声部的学生单独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在合唱声部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合唱的重视程度,在此期间,学生也要掌握基本的声音运用技巧以及声音展示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合唱学生准确定位,同样有利于营造和谐、舒适的合唱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声乐氛围中练习合唱形式,能够全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够促进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舞蹈训练
        现如今,表演形式多样化的同时,观众对合唱审美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最原始的合唱形式仅限于歌唱,但是如今的合唱形式在歌唱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舞蹈,即合唱表演者需要边唱边跳的完成音乐表演。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的同时,要相应的进行简单动作表演,通过动作表演实现音乐作品的完美诠释,与此同时,还能增加观众对音乐作品的吸引力。在传统合唱形式中,单一的唱会使表演的音乐作品失去内涵,并且观众也会产生抵触心理和听觉疲劳。教师在合唱形式教学中,根据所表演的音乐作品,结合作品创作环境以及作者思想感情,适当增加简单易学、寓意明显的舞蹈动作,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合唱形式的理解,还能为合唱欣赏者带来强烈的视听觉冲击,提高观众的注意力。
结论:综上所述,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通过发声训练、声部训练和舞蹈训练等应用合唱形式教学,有利于声乐教学效率及时提高、有利于教学效果完美展现。教师在合唱形式教学中,仍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逐渐扩大合唱形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齐颖. 合唱形式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民族博览,2016,12:48-49.
[2]刘平. 试论合唱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 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6,10:72.

作者简介:梅久芳(1985—),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职务: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