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丽
广西南宁市横县南乡镇中心学校 广西南宁市530324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计算的过程中依然会存在混淆不清,计算有误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对于所学习的知识并未真正地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还有很多学生是通过做大量相关题目的方式来提高计算的效果,但是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真实意义以及有效运用的方法掌握的还是不够牢固。因此,教师就需要探求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教学策略,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效提高这部分教学的效率。本文就针对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学习方法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搭建知识雏形
在进行传统的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也通过一些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推出相应的公式,即:(a+b)×c= a×c+b×c。但是,很多学生虽然记住了公式,也能够用公式去套对应的已知条件去解题,但是很多学生却缺乏逆向推理的能力,尤其是在题目中出现a×c+b×c的时候,学生则无法快速地推理到(a+b)×c,教师往往需要在花时间去进行公式的推理,这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学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就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搭建学生知识的雏形。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订校服的问题来创设学习情境,“学校将要为大家订新的校服。外套是75元一件,校服裤子是45元一件,一共订购60套校服需要花费多少钱?”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比较强。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之后,会列出两种类型的算式,即(75+45)×60和75×60+45×60。教师此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两种算式进行认真的推理,观察每种算式的具体特点,并且用学生能够听懂的“分开买”及“按套买”来进行总结分析。同时,要让学生认识这两种算式都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能够实现算式左右两边互相推理的一个过程,这样,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才能够灵活地进行算式的转换。在此之后,为了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变换题目当中的数量和价格,让学生能够快速写下“分开买”和“按套买”的对应的算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当中“分”和“配”的内涵,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灵活的转换。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增加内涵理解
在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围绕着题目的内容,就题论题的话,学生往往还不能够对乘法分配律理解透彻,在解题的过程中依然可能出现错误。为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公式,概念进一步分析,增加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例如,当学生得出算式(45+55)×32=25×32+15×32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去总结算式左右两边的意义,如等号左边(45+55)×32表示(45+55)个32的积,等号的右边表示的是45个32与55个32的和是多少。教师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并且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能够学会从正反两个方向去进行算式的推理,并且能够举例来进行说明。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和论证。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通过让学生思考等式两边会不会不相等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这样的深入探究和理解,学生在学习公式,概念的时候难度就会有所降低,能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形象的感知和理解。学生不仅仅能够从外在形式上去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还能够从内涵和意义上进行深入的理解。这也能够促使学生在日后解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灵活的采用简便算法来进行有效的计算。
三、通过对比增加体验,结合定律进行拓展
要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对比来增加学生的感知,并能够结合定律进行有效的拓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一部分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了已有知识的负面迁移,导致在计算的过程中不习惯于使用简便运算,做题的速度比较慢,所学习的公式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运用。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进行变式练习的过程中错误百出。为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知识的有效迁移,增加正强化,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让学生能够少走弯路。例如,教师可以对比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算式以及每一步的步骤,让学生能够找寻两个定律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两种运算定律所适用的情况,提高练习的质量。只有从本质上知道了二者的差异,在运算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太多的问题。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重视对学生计算过程中错误的例子进行分析和整理,能够结合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易错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如,针对学生没有简便计算的意识的问题,教师可以加强简便算法和复杂算法的对比分析,强化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针对学生对于定律比较模糊不清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对定律内涵的理解,能够养成做完题目之后一步步回头检查的好习惯。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还需要探究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搭建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定律和内涵的有效探究,增加学生对于算式内涵和意义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有效的对比,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结合数学定律进行有效的拓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乘法分配律部分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陆永贤. 小学阶段《乘法分配律》的有效教学策略[J]. 读写算:教师版, 2016, 000(021):27-28.
[2]杨帆. "分配"虽难 按"律"不难——"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及策略分析[J]. 小学数学教师, 2016, 000(003):P.47-50.
[3]徐明. 把准学生起点进行有效教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0(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