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
陕西西安交大阳光中学 陕西西安 710043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在古诗教学中渗透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学习与继承是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为此,本文主要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古诗词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引言: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新课改标准中曾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这体现了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教学需求。然而,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古诗文,就是在带领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化与熏陶。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进一步形成热爱民族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自身健康个性的形成,健全自身的人格品质。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初中语文责无旁贷的教学任务,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结合古诗词,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但是初中阶段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正确的形成,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粗浅的思想,只需要能够对爱国主义说上一两句即可,这并没有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但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不少如诸葛亮、范仲淹、李白等伟大的文学家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当中体现了对国家及民族的挚爱之情,爱国主义在古诗词作品当中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带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形成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比如,《出师表》中有诸葛亮为了国家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望》中的杜甫在身经安史之乱后,在长安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爱国诗句;还有《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之情。这些古诗词中都渗透了爱国主义情感,寄托作者对于国家的担忧之情,将忧患之情升华为了爱国爱民之情,这些体现着爱国之情的诗文作品千百年来一直感染、激励着中华儿女舍身忘死、前赴后继的报效祖国,这正是对当前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的优秀内容。
二、利用古诗词,端正学生价值取向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也要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端正和培养。因为当前的初中生大多不重视集体的利益,他们自私自利的现象较为常见。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在日常中受到家庭和亲属的关爱,因此很少懂得去主动关爱别人,而是在过分关注自己利益的同时而忽视了他人或班级等集体利益,这种价值取向十分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此时,教师需要借助古诗词来向学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也不乏一些重义之作。
比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内容时,孟子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本节课的中心论点进行交流与讨论,以质疑的形式与教师交流和总结,通过课堂的讲解和渗透,让学生理解作者当在面临人生抉择时,体现了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就摒弃了自私自利之心,而是将正义和道义放在了首位。通过真情实感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舍生取义”的主张。
自古以来,我国中华民族多少仁人志士都在用自己的实践行动体现着舍生取义,南宋文天祥为了拯救风雨飘摇的国家,九死一生,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也丝毫不低头屈服,同时留下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慷慨的诗篇,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壮诗句。这些文人志士都以自己的言行实现了传统的舍身取义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利用古诗词端正学生的价值取向,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材料。
三、分析古诗词,实现道德自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就是要向学生渗透和提倡道德自觉,也就是提倡修身为本。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以修身为立身处世,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根本;而从国家的角度来讲,要想处理好国家大事,也需要从修身的角度出发,因为正人必先正己,己身不正则无法正人。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儒家是特别注重个人修身的,孔子要求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通过修身以使自身身正,这种道德自律思想一直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进程当中有所体现。
比如,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当中,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诸葛亮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教材当中的这些古诗文都能够体现出作者的一种自主自觉的道德约束和要求,而这正是个人优秀品德形成的内在动力。通过古诗词的教学,能够端正学生的道德自我修养,同时向学生渗透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了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蔫,见不贤而内自行也。”
四、应用古诗词,强化文化素养
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讲解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古诗词组织各种各样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形式,丰富传统文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因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需要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下才能够逐渐养成,因此可以适当的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逐渐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培养传统文化情感。因此,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活动,利用古诗词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课余学习生活。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国学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之中整理和归纳有关传统文化的古诗词,然后在适宜的场合和情况下举办展览。比如,当中秋节即将来临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通过整理古诗词,举办一场有关“中秋节”的诗词鉴赏大会,同学们开动脑筋,查找了许多有关月亮、月圆的诗词,然后以诗词接龙、诗词朗诵的活动形式顺利的完成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丰富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形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在欢乐的实践活动氛围当中,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与认知,同时还复习巩固了有关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实现了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强化。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发人深省的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绚丽瑰宝,初中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一定要深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古诗词的价值和优势,通过对古诗词的剖析和鉴赏,及时的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和内容,完善学生的传统文化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2).
[2] 陈光远.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J].学科教育,2017,(01):32-33.
[3] 苏东东.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J].科教理论,2014,(06):67-68.
[4] 彭金凤.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_——以古诗词为例[J].语文建设,2016,(12):132-133.
[5] 王伟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