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合彰
广西南宁市横县南乡镇第三初级中学 530324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初步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时期,但由于学生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素质不稳定,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体育学科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通过体育训练强健学生的体魄,同时通过体育运动也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简要分析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重点研究相应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心理素质;初中体育;培养方法;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经过小学阶段的教育已经初步适应学校生活,但是由于初中学业压力明显增大以及学习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而传统教育模式下,过于注重知识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足,在体育科目中表现为教师过于侧重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教学,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在体育训练当中存在携带、畏难的情况,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体育运动教学与心理素质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意识
从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绝大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意识。初中体育教学多以室外教学为主,教师普遍将体育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更为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素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学生成长、学习、生活的影响。出现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体制下,体育科目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可以说是边缘学科,经常出现体育课被其他文化课占用的情况[1],这就导致体育教师以及学生普遍对体育学科不够重视,长此以往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比较懈怠,在教学设计上敷衍了事。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虽然体育科目开始受到重视,但是体育教师的观念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教学方面仍无法兼顾到身体素质训练与心理素质训练。
1.2缺乏科学的心理素质培养方法
在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下,普遍认为体育教学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从而更好的学习、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侧重点为身体素质训练。显然这种认知过于片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充分到认识心理素质对于体育运动的影响。大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于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掌握的炉火纯青,课堂教学活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但是关于心理素质训练方面普遍缺乏经验,没有掌握相应的培养方法,这就导致即使新课标在心理素质训练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初中体育教师也无法组织开展有效的心理素质训练活动。
2.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法
2.1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是否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心理健康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由于突然进入到陌生的学习环境,而且学习压力陡然增加,普遍会感觉心理压力过大,很难快速适应环境[2],内心积攒的负面情绪较多,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增长,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的人以及信息较为复杂,这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若学生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或者负面情绪较多,必然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3]。作为体育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能够释放压力、排解负面情绪的体育活动,比如比赛、游戏等,让学生通过运动或者游戏充分释放压力,从而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2.2适当开展挫折教育
当前,在教育领域内要求开展鼓励式教育的呼声比较高,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和激励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但从辩证法的角度而言,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鼓励式教育固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缺陷,依靠鼓励建立起来的自信看似强大实则及其脆弱,一旦受到打击或者遭受挫折,学生就会表现的不堪一击,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打击能力偏弱[4]。基于此,在体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适当开展挫折教育,这主要是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良好的抗打击能力,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从而使学生正视挫折。比如在夏季开展体育训练时,很多学生由于天气过热会表现出畏难情绪,无法坚持长时间训练,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不仅能够强化身体素质,而且心理素质也能加强,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克服更大的困难,而不会为困难和挫折所打击。
2.3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体育科目与其他文化课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多种运动项目,比如篮球、乒乓球、长跑等,而这些运动项目都属于竞技类项目,在此类项目教学以及训练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产生竞争意识,每个人都想获胜,好胜心极为强烈。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可以感受到竞技运动的魅力,在强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会摆脱消极的心态,释放学习压力以及积攒的负面情绪,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竞争当中[5]。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定期组织正式的比赛,比如足球对抗赛、3V3篮球赛以及羽毛球比赛等,比赛的氛围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强烈的竞争意识会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2.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强大的自信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有效强化学生心理素质,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育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当中要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循序渐进,初始难度不宜过大,从而让学生一步步完成教学任务,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极为关键。比如在组织进行跑步训练时,应首先从理论知识学习开展,然后开展动作训练、呼吸训练,最后进行实战训练,初始应当以短跑为主,逐渐向中长跑、长跑过渡,避免初始难度过大,打击学生自信心。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体育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学,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竞争意识,并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进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李海浒. 浅谈新课标体育课堂对初中学生身心素质的促进作用[C]// 北京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 北京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 2011.
[2]张广路.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探讨点滴[J]. 邯郸大学学报, 2000, 013(003):67.
[3]陈美莉.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途径[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5(8):19-19.
[4]梁廷康.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 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 2017, 000(011):P.116-117.
[5]陈建明.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策略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 2016, 000(015):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