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菊英
陆丰市大安农场学校
摘要:教育哲学以其深刻的教育思想闪耀着光芒,给予我们有意义的指导。学习这些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深厚的人文气氛,“教育使人成为人,可以成为人” ,是书中一直充满的思想。在书中用理性批判艺术,敢于直言,为教育工作者进行育人教育,寻找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发展
引言: “其身正,不令其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种过去的模范教学到现在都被大家接受。语文老师是学生生活中的人格教材,凭借在师生交流中,感受到的个人魅力,联系中自然会产生对学生的特定的人格需求。因此,语文老师必须重视个人素养的提高。
一、语文教师是德育的关键
1.1全新的教育理念
(1)培养与时俱进的观念,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全方面素养。当代社会的基本素养要求是“求识、生存、创造、健康”.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入学率,还要从育人出发,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2)教育的目的是将人类创造的文化、学习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财富,强化个人的独立性。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自主地掌握学习知识,使自己成为独立、创造性地追求真、善、美的主体。
(3)知识扩张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有限的语言知识。这不足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只关注课堂,而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甚至社会生活之中。学习汉语的成功之道就是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
1.2丰富的知识内涵
(1)全面的学习知识、语文老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学习思想和学科知识在内的相关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水平、理论知识,实际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能力,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规律的知识,还能给他们开导思维。拥有优秀专业知识的老师将对即将踏上人生之路的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1]。
(2)广泛的社会经验。现代社会非常重视个人发展。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过程中,为了能够融入社会,需要从小树立积累社会经验的意识。因此,语文老师应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学习内容,如环境保护、交通、人口等方面的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局限于这一科目的学习上,而且要把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信心。
(3)熟悉信息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科技飞速发展,网络已经给广大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诸多方面的便利。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善于掌握和运用这些现代科技技能手段,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生命与活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运用现代科技技能手段的兴趣。
1.3有魅力的教师人格
创造性思维,语文老师不仅要接受现有的思想,还要创造自己的思想,敢为人先,不仅是在教材上,这样就可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可以让我们的学习中可以充分地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识思想对于我们个人的审美感受体验,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满了生机与青春的活力,也同样可以在对于学生精神、人格的塑造中给予他们更加深远的启发与影响。这些内容都是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对于个性化教育进行理解与了解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类型、多样化的话语方式来体现出一种个性化的课堂教学风格。而且这些都会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个体的发展与进步设定一个良好的目标。
二、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关键
2.1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和其发展规律作为教学理论基础,在培养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基础和前提下,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需求为教学核心,以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的各种基本特点作为其情感、思想、行动,让不同知识层次的大量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教育实践中,积极把握了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变革。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的主体,充分相互信任他们,使他们在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在自我关怀、理解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2]。
(1)畅所欲言,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同一篇文章,可以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智者有不同的意见” 。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不同的上下文,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概括,同一课,段落的意义,文本的中心,可以采取不同的语言,语言的形式; 一方面,问题可以提出,意见可以表达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对方。教师不应该仅仅坚持教学参考书中给出的答案。只要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合理的,不要随意地否定,而是要鼓励他们说出来。
(2)积极思考,乐于创新。阅读教育活动就是一个接近和深入到课本世界的有趣的教育活动过程,对于我们所要学习的作品而言,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用“文本”来解读另一个“文本”的奇妙教育活动过程,文学赏析正是基于个性化的解放和生命意识的张扬的价值追求。
结束语:21世纪的人们不再接受谋生的教育,需要从育人方面的教育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以便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出现一种与之同步的新型教学模式,使人们在扩充知识的同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欧晓丽.从育人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8(24):222.
[2]方娟.新课改后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应如何有效转变[J].新课程学习, 2019(08)